切爾西的留學生涯

    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任職的八年時間中,他惟一的女兒一直非常低調地出現在公眾面前,隨著克林頓任期屆滿,曾經令無數人羨慕和關注的“美國第一家庭”也離開了鎂光燈和公眾的視線。對於美國前第一女兒的切爾西來説,也在今年10月遠離家鄉,孤身一人來到了大洋彼岸——前往康橋大學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離家已經數周的切爾西在異鄉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她想家嗎?近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兩名記者前往康橋大學倫道福酒店(Randolph hotel)對切爾西進行了採訪……

    ■形影相吊非常想家

    這是一個非常講究的高級飯店。在倫道福酒店裏,有一個女孩正獨自坐在餐桌旁用餐,對於在有很多熱鬧餐館的城市中學習的學生來説,在高級飯店進餐的確是個特立獨行的做法。這個女孩的父母遠在五千多公里外的美國,並且正在把全部精力傾注到紐約和地區的政治上。她是誰?這個不起眼的小姑娘就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千金切爾西。

    就在今年10月初,切爾西克林頓來到康橋大學的學院攻讀國際關係碩士課程。儘管來到英國的時間還不算太長,但這個前第一女兒卻在這幾週中體會到了以前從未感受過的艱難——她不僅遠離了自己成長的土地,而且也離開了自己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四年學習中結識的良師益友們。

    切爾西初到倫敦時,應邀在紐約出版的《談話》(Talk Magazine)雜誌(12月/1月號)上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袒露了自己在康橋學習時的生活和心情,她説自己在康橋的生活根本不像她當初想像與期望的那樣輕鬆。在這篇文章中,切爾西承認她本打算結交一些外國朋友,但自從“911”事件後,她卻開始更多地與本國同胞接觸,因為在這段日子裏,“他們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親身經歷反美情緒

    “在國外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這不僅因為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漂泊感,而且因為我留戀祖國對我的關心,以及我對祖國充滿的安全感與自豪感。”其實,長時間生活在異鄉,想家是人之常情,但切爾西現在所抱有的那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政治熱情卻讓康橋大學的同學和其好友非常震驚。

    切爾西對記者説,她每天都會不經意間感受到周圍的反美情緒,這種情緒有時來自於周圍的同學,有時來自於報紙發表的專欄作家的文章,有時則來自反戰的和平示威者。就在美國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以來,切爾西對這種感覺尤其明顯。前不久,切爾西就與一群美國學生到牛津大學的一個反戰集會上唱起了對臺戲。當時,切爾西與一群朋友來到這個有500人參加的反戰集會的會場,高呼支援美國的口號,展示了美國國旗,並向集會的講演者發出挑戰。

    四年前,聲勢浩大的總統車隊載著切爾西和她的父母前往斯坦福大學報到,和四年前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的情況相比,切爾西到康橋大學報到時卻非常低調。在康橋報到註冊那天,只有幾名美國保鏢和英國警察護送克林頓陪自己的女兒入學。當時,臉上挂著一絲靦腆笑容的切爾西只是面對記者的鏡頭揮手致意,但卻一言未發。

    現在,克林頓已經回到美國繼續工作,切爾西身邊也沒有了保鏢的貼身護衛,切爾西只能依靠自己,就和康橋大學的其他新生一樣,成為了這個陌生城市的一名陌生人。在這個情感最低落的時間裏,切爾西非常想結交新朋友,並向他們訴説衷腸。也就在這個時候,《談話》雜誌的編輯説服切爾西為該雜誌撰寫了那篇情緒低落,但飽含情感的“一封家書”。

    ■融入生活感受快樂

    已經入學近兩個月了。切爾西的同學們説現在的情況已經比剛開始有所好轉,經過人生地不熟的“磨合階段”,切爾西現在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除此之外,切爾西對自己所在大學附近的街道也已開始熟悉了。和在美國時的“扮相”相同,她還時常戴著那副太陽眼鏡,穿著一身黑色短風衣,在幾個保鏢伴隨左右時,行走在校園周圍。

    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校園生活,尤其是英國式的生活,切爾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現在,人們經常能看到切爾西和她的幾個美國同學在學校附近的一個時髦餐廳中用餐或者是在一家夜總會盡情跳舞。偶爾,同學們還能看見切爾西在球場上踢球。儘管有保鏢跟隨左右使切爾西與同學交往産生了不便,但她的一位同學卻認為,切爾西現在過得很開心。

    對於切爾西對周圍的反美情緒感到難受的情況,康橋大學學生聯合會副主席桑斯特承認,現在全球的政治局勢使遠離家鄉的美國學子陷入窘境。然而她卻認為,在倫敦這樣一個“有著基礎深厚的政治辯論傳統的城市裏”,切爾西和她的美國夥伴應該做好思想準備,隨時準備去傾聽周圍人對美國行為的提問。

    如果切爾西真的想追求自己所樹立的政治理想,追隨自己父母所從事的政治事業,她似乎最好要習慣用更有效的武器擊反擊那些詆毀者。除此之外,還應該刻苦學習,爭取在康橋的學習生涯為今後走向仕途打下堅實的基礎。儘管切爾西曾表現出了“希望我不在這裡(英國)”的情緒,但現在看來,切爾西已經開始習慣並感受英倫特有的風土人情了。

    《北京青年報》2001-11-2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