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什麼“素質”?

    開辦“小班”以加強素質教育,有著雄厚經濟支撐的“小班”,在辦學條件上與“大班”天壤之別,如此做法是想讓一部分人先“素質”起來?

    “素質教育”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武漢市某區的小學生素質教育是倣照上海市辦“小班”。小班一般30人一個班,享受很特別的“最惠國”待遇: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而在“大班”中,則出現出另一副景象:低矮的平房,破舊的設施,刻板單調的一如既往的教學。看來,學校是想讓一部分人先“素質”起來,再讓有素質的帶動沒素質的,最後實現“共同素質”。但可以下結論説,這樣的素質教育註定要失敗。

    我們先看大班、小班是怎麼分出來的。詢問一下小學生們爸爸媽媽在幹什麼就知道了。原來,實行素質教育的“小班”要收昂貴的學費,這就使那些收入偏低的家庭望而卻步,只有家庭背景非常好的孩子才有資格進小班去接受“素質教育”。換句話説,大班、小班是用家庭實力來劃分的。

    大班、小班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位記者問一個小班的孩子:“你跟不跟大班的同學玩?”他答到:“他們窮、臟,不跟他們玩。”這句話從最不具有等級觀念的小學生口中吐出,足可見現代教育的悲哀了。教育的起碼任務是培養一個人從小有愛心,能平等待人,但我們的這種小班教育卻傳達著尊卑貴賤的思想,將成人社會中的以金錢、地位劃分等級的觀念帶到了學校,並使孩子們接受了這種觀念:富人理當享受更好的待遇,窮人便不應有此資格。如果從法理上來分析,這就是在培養一種病態的權利心理,這種病態心理片面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忽視他人權利;而一旦權利受到微小侵害,便會産生巨大的報復心理。這種扭曲的“權利”意識,實際上是種極端利己的自私自利思想,它是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種子或萌芽。

    在分化教育的另一極,是人數更多的大班的孩子們。他們可能産生這樣一種心理:不能上小班,是爸爸媽媽窮;窮人只能跟窮人呆在一塊兒。教育一開始就在塑造一種畸形、扭曲、反社會的人格類型,使自卑感深入人心。從犯罪學的角度看,幼時被歧視和獲得不公平的待遇,容易滋生以暴力手段打破現有秩序的情緒,從而獲得自己認為的公正。這兩種結果,都不是素質教育的初衷。

     《中國青年報》2001-11-2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