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那麼多哈佛女孩?從畸形的“精英”情結説起

    圖書市場近來出現一種新趨勢,那就是諸如《哈佛女孩劉亦婷》、《北大女孩謝舒敏》、《清華男孩章啟軒》、《輕輕鬆鬆上哈佛》、《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等有關素質教育的書籍大受家長歡迎。

    這種現象一方面讓人欣喜,説明國人對應試教育有了較為深刻的反思,對素質教育有了高度的熱情;另一方面又非常令人擔憂,大多數人對素質教育類書籍的關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骨子裏喜愛的,仍是帶有濃厚功利色彩的期望“製造天才”的教育。

    家長把眼光投注于提高孩子的素質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素質”的內涵究竟是什麼?不幸的是,我們恰恰在此出現了嚴重偏差,把“素質”片面地理解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的“素質”,然後就可以工作無憂、生計不愁,一躍而成為社會精英、人中之傑,以致平步青雲、光宗耀祖。

    試想,當眾多的父母致力於炮製一個“清華男孩”或“哈佛女孩”時,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孩子們整天讀英語、進奧校,沒有休息日,沒有自由的空間,像一個陀螺一樣永不停止地旋轉,而父母則是抽打他們的鞭子……

    或許,無微不至和拔苗助長可能換來高一點的分數,可能縮短與北大、哈佛的距離,然而,它吞噬的卻是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新奇和興趣、對事業的激情與主動、對生活的熱愛和參與、對命運的思考與主宰,他們心靈中微弱的智慧閃光和靈感可能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諾貝爾”的種子也許就這樣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從現實的角度説,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全世界能有幾所北大和哈佛?又有多少孩子能夠有幸走進北大和哈佛?讀了《輕輕鬆鬆上哈佛》的父母,就能確保自己的孩子輕輕鬆鬆上哈佛?難道真的用製造“哈佛女孩”的那套並不完整的經驗,就能克隆一個又一個“哈佛女孩”?一個高中生,要過託福關、專業關、簽證關等通向哈佛的層層關卡,談何容易?!

    渴望每個孩子都成為“清華男孩”或“哈佛女孩”,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既違反教育規律,又扼殺孩子的天性,我們為什麼要幹這種無謂的蠢事呢?

    世界學前教育組織在《童年憲章》中寫道:“所有的兒童都不應受成人剝削,他們的心、腦和身體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必須不受侵害。”兒童的世界一旦摻雜了成人的功利觀念,孩子也就必然喪失人格的獨立,完全異化成父母滿足願望的工具。

    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應該少些精英意識,多些平常心理。像《童年憲章》所倡導的那樣,讓孩子享受應有的快樂,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成為一個身體、心靈、智慧都健康的人。一個完整而健全的人,這才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期待。這比讓他成為名校精英或天才更重要。

    “每個父母都能成功”無異於幻想,“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絕對是謊言,關愛孩子的家長們,請冷靜一下火熱的希望,少一些功利的色彩,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這將是孩子的大幸,更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幸。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1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