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創新莫戴博士帽 讀博士豈能“高枕無憂”
上海交大建立博士學位論文監督機制

    考上博士就能“高枕無憂”?不。上海交大最近舉行的博士學位論文評定會上,專家們鐵面無情,對兩篇論文投了“否決票”。這就意味著,有兩位博士在讀生會與博士學位無緣。

    向學術浮誇之風“開刀”。交大開全國高校之先河,推出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品質“八項制度”,其中最“狠”的一招是末位淘汰制。新制度實行至今,已有11位博士被“罰下場”。

    交大為提高博士生教育品質及其論文的含金量,建立起“撕破面子”的監督機制,令人“眼睛一亮”。交大到底怎樣“撕破面子”?新機制是否成為遏制學術浮誇的一劑“良藥”?記者展開追蹤……

    “只獎不罰”成為歷史

    有件事,交大的校領導“耿耿於懷”:1999年3月,全國首次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交大申報8篇論文,無一入選。

    痛定思痛。學校分析原因:8篇博士學位論文,有的做得不夠深入紮實,有的缺少創新思路。拓展開去,再深挖原因:目前我國博士生培養處於“只獎不罰”的狀態,有的學生以為考上博士就進了“保險箱”,做學問不夠勤奮;有的導師熱衷到外面接課題,對學生疏于指導。博士論文整體品質堪憂!

    博士學位論文是檢驗博士生學術水準、創新能力的一塊“試金石”。狠抓博士學位論文品質,交大校領導的決心更堅定了。

    學校推出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品質“八項制度”:開題查新制;論文中期考核制;論文預答辯制;創新一票否決制;高水準論文發表制;優秀論文評選制;論文抽查制;學位申請末位淘汰制。

    “八項制度”合成一道“高門檻”,其中有幾條尤其觸動人心。如,創新一票否決制,請校外10位專家評議,只要有一位提出“創新不足”,就暫緩答辯;高水準論文發表制,博士生在校期間鬚髮表兩篇以上高水準論文,其中一篇要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收錄;學位申請末位淘汰制,博士學位評定前,各學院對所有博士論文進行排序,列出10%的“質次論文”,提交學校審核。由校學位委員會決定,哪些論文的作者不被授予博士學位。

    一石激起千層浪。博士生反映:“壓力太大了!”導師質疑:“創新怎能靠一票否決?”有的學院領導憂慮:“選出10%質次論文供學校淘汰,那非得罪人不可。”一位家長寫信給校領導,憂心忡忡:“聽説學校每年都將‘淘汰’一些博士生,希望別落到我的孩子頭上,孩子考進交大很不容易……”

    開弓沒有回頭箭。“八項制度”在議論聲中“不打折扣地實行”。

    不創新莫戴博士帽

    一位老教授震驚了!學校的公告欄裏,公佈了不被授予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及其導師的名單,自己和學生的名字赫然在列。

    “我的學生究竟‘觸犯’了哪一條?是不是有專家和我過不去?”老教授找校學位委員會談,找校領導談,要討個“説法”。

    校學位委員會擺出“證據”:按規定,博士生在校期間鬚髮表2篇以上高水準論文。這位學生雖交上來4篇,但都是與別人合作完成,而且與他的研究方向“不搭界”。再看他的博士論文,內容粗糙。老教授不得不承認,自己帶的學生太多,有時會“放羊”,導致博士論文把關不嚴。

    沒有戴上博士帽,學生也丟面子。好在學校還給予延遲一年申請學位的機會。這位博士生畢業後,邊工作邊苦做學問。在半年時間裏,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連續發表5篇高水準論文。半年後,當他再次向交大遞交博士論文時,專家們眼睛“一亮”:思維縝密,創新“亮點”疊起。

    推遲半年戴上博士帽,這位學生感慨萬千:“這份榮譽來之不易,我會更加珍惜!”

    博士論文在答辯前要被學校送交校外專家評審。交大有位博士生的論文經評審後,9位專家給予“通過”,卻在1位專家處“卡殼”,理由是“缺乏科研創新”。退回去,修改。第二次評審,又被這位專家“否決”,理由是“論文中只有創新的設想,但沒有一個具體的研究方案”。

    “創新一票否決”,校學位委員會認定:該學生不能授予博士學位。

    爭議四起:“一票否決算啥?難道9位專家抵不上這1位專家?”

    回答:“專家評審博士論文,説幾句好話讓人通過容易,但堅持説‘不’卻很難,需要掌握相當充分的佐證材料,需要高度的責任意識,還需要一定的膽量。所以這‘否決’的一票我們更要高度重視。”

    求情聲隨後:“這個學生平時挺努力的,網開一面吧。”“他的導師馬上要退休了,手下留情吧。”

    回答:“在評審博士論文時,只看品質不講人情;發現‘次品’決不留情。”

    導師學生有了危機感

    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品質的“八項制度”,激發起交大博士生的“危機感”。

    兩個變化可見一斑:以往,在學位論文開題後,博士生們會有長長一段“假期”,學校的課程結束了,論文答辯還早,於是,有的學生在學校“晃晃悠悠”,有的則出去打工掙錢。現在呢?博士生們絲毫不敢懈怠,上圖書館翻閱參考文獻的多了,與導師溝通交流更頻繁了。以往,不少博士生要求提前答辯;現在,每屆畢業生中總有半數以上要求延期答辯,為的是把論文做得精益求精。

    越來越多的導師們也意識到:信譽是塊“金字招牌”。

    為提高博士生培養品質,許多導師自訂了一套套管理辦法。有的導師由於客觀原因,1人要帶20多個碩士、博士生,沒辦法“面面俱到”,怎麼辦?讓高年級帶低年級,能力強的帶能力弱的,形成梯隊式管理,導師定期抽查。有的導師給自己“加壓”:每週與學生頻繁碰頭,了解學生看了哪些參考文獻,學術研究中有何疑難問題,有何創新思路;同時指導學生看一些經典著作,組織學生開學術報告會。如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許多導師密切跟蹤國際學術最新動態和科研創新思維,及時“根植”到教學中去;還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國內外高規格學術會議,登高望遠、開拓思路。學校規定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必須2篇以上,材料加工工程專業阮雪榆教授給學生“壓擔子”:起碼5篇。為啥?“不進則退啊。別人發表論文多了,你的論文少了,就有可能被淘汰。”

    交大最新統計,“八項制度”推出後,博士生論文被SCI、EI收錄的一年有300多篇,比以往增加100多篇。另悉:今年交大送交的博士論文,有3篇榮獲全國優秀。

    《解放日報》 2001年11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