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産業化不能庸俗化

    只要交錢,大學生就能跳出冷門專業,跳入熱門專業,而且從“這兒”到“那兒”已經做出了明碼標價。這聽起來頗像到商場買了不可心的東西,再加點錢換個更好的。

    進而不禁讓人疑惑,這事兒真就發生在神聖的教育殿堂嗎?

    無可否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育,吸納社會資金辦學是大勢所趨。收取學費後,一來可以改善辦學條件,擴大招生名額,增加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二來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三來可以逐步實現按市場經濟規律合理配置和優化教育資源。近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改革收效明顯。

    但這並沒有改變“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則。一位在大學工作多年的同志説,花錢轉專業,公然向這一神聖法則提出了挑戰,用錢就能買到相當於增加200分的教育機會,這是那些用功的孩子們苦學多久才能累積得到的啊!大學教育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這樣的現實不知會讓學子們將來怎樣看待社會、怎樣看待人生。

    一些高校領導振振有辭地説,收來的錢都用在蓋教室、修宿舍,改善教學條件上了。表面看來他們沒有中飽私囊,似乎可以理直氣壯了。可是,這些錢直接流入學校的“小金庫”後,逃避了社會的有效監督。如此一來,是否會造成“象牙塔”裏的腐敗,不免讓人有些擔憂。

    高價“賣”專業的高校在黑龍江省不止一、兩家,涉及的學生數以千計。作為行政監督管理人員,黑龍江省教育廳的有關負責人先是説尚未發現,當記者的採訪報道引起有關方面關注後,省教育廳終於有了一個處理建議。然而這份建議既沒有退還“轉專業費”的意思,對收費高校的處理也相當寬容。

    現實向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家長買專業,無非是想讓孩子學到更實用、更有意義的知識,其良苦用心無可厚非。教育工作者是否思考過,究竟是什麼限制了大學生在學校通過選修的方式,多學點其他專業的知識和多擁有一種學歷呢?

    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教育的産業化並不等於庸俗的商業化。邊貿在我國初興時,個別地方曾經出口了大批的劣質皮鞋。忍無可忍的外商畫了一幅漫畫:一隻腳穿著嶄新的鞋子,另一隻腳上的鞋子已經張了口。不知不覺中,我們失去了這塊市場。這件事警示我們,失去了誠信的背後就是失去了道德,以原則做交易的行為是割股自啖。

    新華社 2001-11-19


黑龍江部分高校明碼標價“賣”專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