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思想政治課程新在哪

    貼近學生生活 強調健康人格 增加實踐教學 刪除繁難偏舊

    近日,教育部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此次修訂的目的是什麼?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在內容上都有哪些增減?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負責同志介紹了相關情況。

    據了解,此次修訂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轉變教育觀念,克服了以往教育中形式主義和脫離中小學生實際的傾向,著重解決教材“繁、難、偏、舊”等問題。從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突出創新精神和時代精神,淡化學科理論體系,突出教學實踐環節。《課程標準》的修訂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首先,調整和充實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該負責同志舉例介紹,比如,小學階段,一、二年級加強文明禮貌和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三至五年級增加關心和幫助貧困家庭和災區人們的教育要求,側重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他人。中學階段對各年級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七年級(初一)把心理品質教育、道德教育與健康人格教育結合起來,以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為重點。比如,在“鍛鍊心理品質”的教學內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助於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在“待人真誠熱情”的內容中,新增了“待人真誠、熱情,尊重他人,建立真摯的友誼是個人進行品格修養的重要內容”。在“陶冶高雅情趣”的教學內容中,增加了“青少年要在生活中自覺地培養高雅的情趣,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發展有益的、正當的興趣愛好”等。

    第二個方面是刪除了原教材體系中“繁、難、偏、舊”的內容,減輕學生負擔。

    在小學一至六年級,刪除對一些概念的認知要求,將對某些內容的“理解”要求改為“知道”。在六年級的總體目標中,把“以夾敘夾議的形式,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規範教育”,改為“通過典型事例,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規範教育”。在八年級,刪去對某些法律條文和具體知識的識記要求,刪除某些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教學內容等。

    第三方面主要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小學三至五年級的行為要求中,增加“主動尋找答案”和“愛觀察,愛動手,愛做小實驗”等要求。在六年級增加“講究學習方法,願意從圖書館、網際網路等多種渠道獲取資訊,並能分辨是非,學會選擇有益的資訊”的行為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倡啟髮式教學原則,強調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四方面是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強調採用啟髮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提出“有條件的學校,應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內容和行為要求中,增加了“會與教師交換意見”、“學會與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當代學生需求的內容,加強了禁毒等方面的教育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教育。

        第五個方面是較大幅度增加了實踐教學。在教學時間安排中,規定小學思想品德課至少有30%的課時、初中思想政治課至少有20%的課時,用於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的實踐活動。新《課程標準》實行“知行統一”的教學原則,在教學方法中,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是本學科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並強調要增加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成分。

    在學習評價的內容中,強調了對學生行為表現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評價,增加了“學生在本課程開展的實踐活動中的態度、表現及成果(如調查報告等),應作為學習評價的重要內容加以考查。”在評價方法中,提出“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評價,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學習的氛圍。”

    《中國青年報》2001-11-1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