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辦學體制如何轉變——對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思考

    佈局調整的幾項原則:小學適度就近,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有利於調動多方積極性;有利於提高教育品質;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

    日前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將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列入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當前要重點抓好的6項工作之一。

    從全國來看,“九五”期間,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0年與1995年相比,小學學校數減少了11.5萬所,辦學點減少3.3萬個;中學學校數減少3752所,校均學生規模擴大,辦學效益逐步提高。但農村學校布點多、規模小仍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教育資源難以集中,師資缺乏,體音美等課程無力開設,辦學條件難以改善,民辦代課教師素質普遍較低等現象依然存在。隨著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小學英語、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的開設,現行的佈局狀況將更難以適應,加之農村稅費改革帶來的教育投入機制變化等,新一輪的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工作正提上日程。

    對於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指導思想,記者認為,應以提高教育品質和滿足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為宗旨,通過調整優化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實現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的均衡化、條件的標準化、管理的規範化、辦學的特色化,通過辦學體制的創新,鞏固提高“普九”成果,開創新世紀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調整工作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小學適度就近,初中相對集中。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初中要相對集中,適度規模辦學,滿足初中適齡人口高峰期入學的需要。初中最好設在鄉鎮所在地或附近。二是優化教育資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中小學佈局均衡化、辦學條件標準化,體現義務教育的公平性。三是有利於調動多方積極性。在中央領導下,發揮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繼續發揮村民自治組織和群眾支援教育的積極性。在選點上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四是有利於提高教育品質。通過調整,實施“校校通”工程,為農村中小學開設資訊技術課、小學英語課等?開足開齊課程,積極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學校管理規範化、教育模式多樣化。五是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

    在調整工作思路上,記者建議平原地區以標準化鄉鎮中心小學佈局為先導和重點,建設並形成一批標準化小學,在此基礎上以一般完全小學和簡易小學為補充,逐步完成全面覆蓋。山區以鄉鎮中心小學和深山、偏遠地區的簡易小學為重點先行布點,抓住兩頭,帶動其餘地帶的布點。

    學校的佈局調整實質上就是一定的適齡受教育人口群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化。地理環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班級規模是影響佈局的重要因素和指標。因此,調整的標準和幅度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以河南這個全國人口第一大省為例,2000年,縣及縣以下共有初中4900所、小學3.9萬所,平均每個鄉鎮有初中2.3所,每所初中覆蓋人口1.58萬人,校均規模1029人;每1.29個行政村有一所小學,每所小學覆蓋人口1968人,校均規模340人。該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盆地面積佔55.7%,山區丘陵面積佔44.3%。常住人口9256萬人,人口密度為554。

    關於初中佈局,記者認為,河南省可按每2至2.5萬人口一所,先行規劃。實施步驟上,鋻於初中正面臨學齡高峰,壓力很大,近3年應基本穩定現有格局,可結合鄉鎮區劃調整、城鎮化的進程、薄弱學校的改造等,開展標準化建設,新建擴建一批學校,適當調整佈局明顯不合理、規模小、效益差的學校。學校佈局規劃應既考慮到高峰期的需要,又要考慮高峰過後生源的減少。

    關於小學佈局,記者建議平原地區鄉鎮中小學服務半徑不超過2公里,覆蓋人口7000人左右,學校規模在600人以上,班額不少於35(高年級45)人;山區鄉鎮中心小學和平原的一般成建制小學達360人以上,班額不少於30(高年級40)人。據調查,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童單程徒步上學的時間,平原地區以不超過30分鐘、行程約1.5公里為宜;高年級以不超過40分鐘、行程的2公里為宜。山區丘陵地區情況複雜,不宜硬性規定,提倡通過發展寄宿制解決集中辦學問題。深山區和建制校覆蓋不到的地方要辦好簡易小學(包括複式班),方便就近入學。班額不足20人的簡易小學可實行隔年招生,由鄉鎮統籌,防止高年級段生源波動。兩校共同覆蓋的地區、個別佈局的盲區、鄉鎮交叉地帶,應允許學生跨地域擇校。考慮到城鎮化建設和人口遷移因素,城鎮尤其是新興集鎮的學校校園規劃應適當超前。佈局中同時啟動學制改革,將小學5年改為6年對緩解初中壓力,搞好初中佈局調整有積極作用。

    關於調整幅度,仍以河南省為例,建議5年中,規劃新建和擴建6000所中心小學,平均每萬人左右1所,可吸納小學生300萬左右;每所中心小學帶動輻射2至4所完小或簡易小學(班),平原地區撤並完成後,半徑1.5公里的服務區內一般不再有簡易小學。“十五”末,小學數量調減40%左右,初中調減10%至15%。與此同時,逐步辭退所有代課教師和臨時人員,正式教師按新標準定崗定編,教師整體素質和學科結構能夠基本滿足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小學生師生比更加合理,學校規模明顯擴大,辦學效益明顯提高。

    調整工作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因此,記者認為,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強化政府行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中小學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將調整工作列入“十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提高認識,加強宣傳,做好群眾工作。

    二是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工作中要做到五個結合,即與鄉村撤並工作結合,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與薄弱學校和危房改造結合,與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結合,與義務教育的學制改革結合,科學規劃,同步實施。

    三是建立佈局調整專項經費。建立各級財政分擔的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基本建設專項經費;繼續搞好教育費附加徵收,並拿出一定比例用於佈局調整;建立縣政府統籌、中央和省、市各級財政規範轉移支付的保障教育工資發放機制。

    四是制定新的教職工編制標準。當前亟需出臺新的符合時代要求、適應農村實際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作為定崗核編,核定經費,淘汰編外不合格人員,優化教師隊伍的前提條件。

    五是盤活教育資源,防止流失。建立教育資産管理機構,被撤並學校的教學儀器、圖書、文體器材、課桌凳等應“物隨生走”,工地、校舍等“産權歸教”。政府可通過拍賣、轉讓、置換等多種方式,優先轉用於鄰近學校的改擴建,也可用於發展本村幼兒教育、成人教育,作為學生校外活動、社會實踐場地。經縣級政府批准也可用於抵償當地教育債務,一時無法處理的可暫時封存。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就此做出法律規定,以防止教育資源流失。

    《中國教育報》2001年10月2日

    




山東調整基礎教育3個結構
支教女記者親歷的西部貧困山區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
基礎教育:政府肩頭擔子重
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 加快推進素質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