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專家:從畢業生就業率看就業市場十大趨勢

    資訊類專業就業形勢仍然樂觀 生命科學類專業可能異軍突起

    工科類專業需求繼續保持平穩 數理化專業就業空間比較廣闊

    9月19日,教育部公佈了2001年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和研究生的初次就業率。初次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實際就業情況,通過分析近兩年普通高校各專業的就業率,筆者認為未來就業市場會呈現以下十大趨勢。

    一、電腦、通信、電子等資訊類專業將繼續走高,但“火爆”場面會降溫,其職業前景仍然樂觀。

    近兩年,就業市場上最火爆的專業當屬與IT業相關的電腦、通信、電子等資訊類專業。不少高校該類專業供需比達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畢業生選擇餘地非常大。據統計,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接收人數最多的專業是電腦類專業,這些專業畢業生佔上述省市接收畢業生總數的5%以上,高居榜首。2000年全國資訊與電子科學類專業初次就業率達92.33%,形勢非常喜人。

    可以預見,今後幾年電腦、通信、電子等資訊類專業會繼續走高,行情看好。原因如下:

    ①資訊化浪潮是世界趨勢,不可阻擋;②新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必須依託資訊化;③我國正在實施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資訊化産業將得到大力支援和突飛猛進的發展。

    不過,今年一些以資訊産品為主導的著名跨國公司開始裁員,國內一些IT業企業也傳出風聲要縮小進人規模和速度;同時,電腦類人才培養規模不斷壯大,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電腦專業,而且人數成倍增加。因此,資訊類專業的“火爆”場面有可能降溫,雖然競爭會加劇,但大的趨勢不會轉變,其就業前景仍然樂觀。

    二、金融、財經、政法類專業投資回報率較高,但風險猶在。

    金融、財經、政法類職業非常誘人,這些職業的從業者多是“白領”或“金領”,工作條件好、收入待遇高,受人尊重和羨慕。但從近幾年的就業情況看,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經濟學、財政學、政治學、法學等專業初次就業率不足80%,而且不少人並沒有從事相關職業。當然,這也符合經濟學原理,因為高回報必有高風險,要追求高收入的職業必然要承擔找不到此類工作的風險。

    不過,中國加入WTO肯定會給這些專業帶來利好消息,因為國門開大、門檻降低以後,國外企業和國際資本會涌入,國內企業和民間資本會崛起,而不管是涌入還是崛起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特別是金融業、保險業、諮詢業、會計審計業、法律服務業會迅猛發展,並有可能成為帶動其他産業發展的龍頭,這無疑會給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生命科學類專業有可能異軍突起,創造新的亮點。

    生命科學和資訊科學一樣,被稱為21世紀新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生命科學技術類專業近年來社會需求並不好,有的專業甚至需求不足。但這並不影響其吸引力,其高考錄取線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例證。雖然近年來生命科學類專業平均初次就業率在80%左右,但此類專業是考取研究生比例最高的專業之一,也是出國深造人數最多的10大專業之一,而且其就業的層次普遍較高。可以説,生命科學類專業需求不足是暫時現象。

    21世紀是資訊科學和生命科學的世紀,這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因此,可以斷言,生命科學類專業有可能是繼資訊類專業後最熱門的專業,並有可能再次掀起人才大戰的熱潮,創造畢業生就業新的亮點。

    四、環境科學類、土木建築類、管理類、外語類專業社會需求將大大增加。

    由於受通貨緊縮形勢的影響,前幾年我國經濟一度處於低迷狀態,由此導致環境科學類、管理類、外語類畢業生就業社會需求不足,土木建築類專業需求下降。但是,隨著經濟的回升,從2000年開始,這些專業的就業形勢有所好轉,據統計,目前土木建築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85%左右,外語類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82%左右,環境科學類在80%左右,管理類在78%左右,就業狀況尚可。

    今後幾年,北京申奧成功和我國正式加入WTO將為環境科學類、土木建築類、管理類、外語類專業畢業生大顯身手創造良好契機。因為加入WTO和申奧成功將直接帶動我國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外經外貿、金融保險、資訊服務的大發展,所以,環境科學類、土木建築類、管理類、外語類專業社會需求大增將指日可待。

    五、機械類、材料類、化工類、儀錶類、紡織類等工科專業需求平穩,不會出現需求滑坡現象。

    雖然近年來第一、二産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相對比重呈下降趨勢,但由於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支柱,這些年我國工業發展的規模、速度、效益並沒有下降,相反,並有大的提高。所以工科類專業一直需求量較大,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就業形勢較好。如2000年儀器儀錶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0%,機械類和材料類為89%,化工類為87%,紡織類為83%,其他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也均在80%以上,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今後5年是我國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重要5年,也是我國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重要5年,所以工程技術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工科類畢業生不會為就業發愁。可以肯定,機械類、材料類、化工類、儀錶類、紡織類等工科專業不會出現需求滑坡現象。

    六、文史哲類畢業生面臨挑戰。

    哲學、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專業是近年來就業比較困難的專業,從200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統計看,哲學、歷史學、人口學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80%左右,宗教學在65%左右,社會學在70%左右,民族學在40%左右。

    文史哲類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是:①學生自身人文素質不高、自然科學知識缺乏,而且社會需求呈減少趨勢;②專業面過窄,與社會要求有差距;③用人單位對專業的認識不到位;④畢業生創新能力和開拓能力不足。

    鋻於此,傳統的文史哲專業應該進行改造和調整,要緊緊抓住時代脈搏,貼近經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走創新和揚棄之路。同時,學生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還要注意提高人文素質,多補充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T”型人才,既有很強的專業特色,又有廣博的知識。只有這樣,文史哲專業畢業生才能在壓力和挑戰面前立於不敗之地。

    七、數理化類畢業生重新“吃香”。

    科學越發展、技術越提高、社會越進步,數理化的應用範圍就越廣。特別是數學,幾乎廣泛應用到當前所有的學科和專業領域,因此,社會對數理化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回升,且幅度很大,這些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如2000年數學、物理、化學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普遍在85%以上,其中應用數學、計算數學、數理統計、應用物理等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90%。這類畢業生後勁較足,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八、農業類專業回升有望,林業類專業柳暗花明。

    農林類畢業生也是近年來就業相對困難的群體之一。從就業率統計看,2000年農業工程類、森林資源類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不足60%,熱帶作物、茶學、經濟林、野生植物、森林旅遊、保護區管理、海洋漁業等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甚至不足40%,形勢比較嚴峻。

    主要原因是:①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幹部身份”的束縛;②農村分田到戶、林場劃小核算單位,使得吸納畢業生的能力不足;③農技推廣、植保、林業研究等單位受到編制的制約;④專業設置老化,與實際需要脫節;⑤畢業生怕艱苦,不願到基層就業。

    但是,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重視給農林類專業帶來了曙光。農業向集約化、高效化、生態化邁進,現代化高産、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和集團公司逐步建立和蓬勃發展,林業也不僅僅是種樹伐樹,而是更崇尚綠化和美化環境,更崇尚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可以斷言,農業類專業回升有望,林業類專業柳暗花明。

    九、醫學類、師範類畢業生“重心”下移。

    醫學類專業和師範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較高,一般在90%以上,但也不平衡,如2000年英語教育、漢語教育、數理化教育、幼兒教育、基礎醫學、放射醫學、麻醉學、臨床藥學、中藥學等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95%以上,但體育教育、環境醫學等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不足50%。

    不過,經過多年的不斷培養和補充,城市的醫療和教育人才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還出現了飽和或超編,個別醫院和學校甚至人滿為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今後醫學類、師範類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將發生變化,城市重點充實社區、農村重點充實鄉鎮。所以,醫學類、師範類畢業生的就業重心應該下移,不可能全部滯留在中心城市。畢業生有必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以便從容面對。

    十、藝術類畢業生不再是陽春白雪,更多地走向大眾。

    藝術類畢業生向來比較搶手。但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不少畢業生甘做自由職業者,主動放棄了到專業院團工作。雖然有的專業如音樂學、作曲、藝術設計、舞蹈、播音等就業率很高,多在85%以上,但有些專業如表演、油畫、雕塑、器樂等畢業生不急於或不願落實工作單位。因此,一般不用傳統的就業率來衡量藝術類專業品質的高低。

    不過,今後隨著藝術類畢業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藝術類畢業生將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更多地走向大眾,因此,未來幾年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將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

    上述觀點僅是一家之言,謹供參考。

    《中國青年報》 2001年9月25日

    




北京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好
2002屆北京大學生就業招聘會將出新招
中國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亮相
高校就業率揭曉:無一高校本專科生100%就業
中職生七種就業渠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