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遭遇低待遇 外地美女碩士苦闖職場

    對許多外地學子來説,上海是充滿夢想和機遇的新土地。但是,在上海最初的際遇往往超出他們的想像,甚至讓他們有些失望。其實所有的最初都是有些無奈的,還是那句老話“態度決定一切!”

    高學歷遭遇低待遇

    曉華來自北方,自小是個乖乖女,深得爸媽的寵愛;到了學校,又一直是有老師護著,同學擁著,大學念的是名校,碩士畢業又直接進了一家省級的知名新聞媒體,還頗得領導賞識和重用,真可謂從小到大都過得舒舒心心、順順噹噹。收入頗豐,再加上令人“仰視”的文化職業,使她一直是同齡朋友稱羨的對象。

    但乖乖女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自從交了位上海男友,所有的少女情懷都涌了上來,豈能不朝朝暮暮?於是在去年年初的一天,她義無返顧地辭職、離家,投奔朝思暮想的、他的上海。

    “大上海,機會多,肯努力,定成功。”來上海之前,很多朋友都這樣津津樂道,然而真到了上海,才發現求職的道路絕非坦途。

    原以為,自己碩士畢業,又有七、八年主流媒體的工作經驗,找個像樣工作應該是沒問題的,誰知翻遍各類求職資訊,寄出去十幾份求職信,能有兩成的回音就算不錯了。這真讓她大跌眼鏡,難道是自己的高學歷讓那些公司望而怯步?還是人們對她“屈尊低聘”的誠意不信任?等面試了幾家公司之後,她才如夢方醒:中文專業和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根本沒人理會,對於企業來説,除了文秘和行政工作,不再有適合她特長的職位

    文學碩士當秘書?也太降低“身份”了吧?老公不忍心看她發愁的樣子,寬厚地開導説:“老婆,在家呆著不是也很好嗎?你什麼都不用擔心,有我呢!”可是,這麼多年的努力和“出類拔萃”之後,就當個“全職太太”?能甘心嗎?

    傷心人才交流會

    終於趕上了一場相關專業的人才交流會,曉華為此興奮了一夜!

    一大早,她躇躊滿志地來到會場,卻被眼前的情景驚得瞠目結舌:黑壓壓的一片人群啊!她趕緊買了票進得門去,只見裏面就像是瘋狂打折的名牌特賣會,應聘者蜂擁在各個諮詢臺前,裏三層外三層。她左突右頂地在人堆裏擠來擠去,尋找著一個個“高高在上”的用人單位。

    填表、排隊,幾個回合下來,時間已過三個小時。這時,只見一家滬上知名媒體的諮詢臺已從一樓搬到二樓,而應聘的隊伍也從樓梯上綿延而下,直至大門口。她頓感頭暈腦脹,再排如此長隊已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在摩肩接踵的應聘大軍中東倒西歪,她還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裡,本科生比比皆是,碩士、博士一抓一大把;而各個諮詢臺上的簡歷則早已堆積如山。

    某個著名報社的諮詢臺前,擁擠不堪的人群竟將桌子擠倒,數百份精心製作的簡歷紛紛颺颺、飄落了一地,而應聘者依然前赴後繼,把蘸滿希望的簡歷高高舉著往前遞。招聘老師們“招架不住”,竟揚長而去找保安了,空留下面面相覷的應聘者有怒無言。

    看著這場景,曉華心都涼了,也顧不得淑女形象,找了一處臺階坐下定定神。這時,又聽到兩位男士的對話:一個説自己雖是博士,但招聘單位大多不感興趣,只有一所學校願意用他,試用期的月薪只有2000多;另一個則長吁短嘆,如今博士不吃香啊!

    身心疲憊的曉華這麼聽著、看著,只覺得越來越無心再戰。當她走出大門時,心裏充滿了失望、無奈、迷茫,還有一絲解脫。一個聲音在心裏越來越清晰:今天的應聘是不會有結果的。

    終於當上記者……

    後來的杳無音信也證實了她的想法,只是她求職的心也不那麼迫切了。過了不久,卻突然峰迴路轉,經老公的朋友“穿針引線”,她參加了一家新聞單位的內部招聘會。她和其他應聘者、應屆畢業生一樣經歷了可把人“烤(考)焦”的機試、筆試和面試,終於,從一百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份驚喜,令她對工作的珍視已遠遠超出了對薪金的要求。她的心思降低到“有份工作就好。”

    不久,她到這家只有六間辦公室的媒體當了名普通記者。工作上她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領導見了面也客氣地笑臉相迎,這使她失落的心多少得了些安慰,對低於心理價位不少的工資待遇也不那麼計較了。

    一個月後的一天,一句無意間聽到的同事私語,把她的心情再次“啪”地打翻在地:“那個曉華呀,是某某某介紹的,不然按她的年紀……”

    職場分析

    主持:上海對外服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諮詢分公司趙立民應用心理學副教授、知音心理知詢公司高級顧問王裕如找工作難,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更難。面對這種BrutalTruth(殘酷的真實),良好的心理調適,有時比求職技巧更加實用有效。

    千萬別放棄舞臺

    曉華所有的困惑,都是來自於流言蜚語。自己貨真價實的本事,降格以求的工作,怎麼反而換來被人背後議論的結果?

    其實,曉華的求職心態是非常正確的,放棄自己所有的工作經驗、工作資歷,進入一個需要踏踏實實從頭做起的新單位,這是理性思維的結果。據上海市外服統計,在上海的優秀白領中,外地人士佔了絕大部分。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願意放棄自己身上以往所擁有的光環,腳踏實地從頭做起。在這點上,反而上海人容易背上或多或少的包袱,讓自己的過去成為負擔。

    曉華聽到的議論,其實是一種不良的企業遺風,認為凡事關係至上,才華被放在第二位。説穿了,他們就是嫉妒曉華。面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曉華完全不應該放在心上,也不要理會,更不要輕易辭職,只有用時間證明自己的一切。與其説是證明給別人看,不如説是證明給自己看。要知道,只有在舞臺上,才有成為名角的機會。如果輕易放棄舞臺,應該不會是明智之舉。

    如果曉華真的很有才華,可以和同事一起把小媒體變成名媒體、大媒體,曉華也可能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被同行認可、認同,從此天地更寬。(文/一依)

    《申江服務導報》2003年4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