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渠道——離你的心願還有多遠

     隨著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逐步完善,高校畢業生獲得就業資訊、爭取理想職業時,自主權無疑增加了:大型人才招聘會、校園招聘會、企業的宣講會、找仲介公司、線上發佈個人簡歷……

    招聘方式多元化,無疑可以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而且,社會各有關部門都應該互相配合,使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更加通暢。但是,各部門競相舉辦招聘會,導致資訊重復、畢業生開銷增加,使人們對就業渠道多元化産生了疑問。一利一弊中,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的就業渠道,離畢業生的理想模式還有多遠?

    大型招聘會:漸成雞肋

    從11月20日到26日的短短一週間,南京共有6場大型招聘會。這種動則數萬人的招聘會還是未能擺脫“趕集”的無計劃性和無針對性,在畢業生眼中正淪為“雞肋”。以11月23日在南京國展中心舉辦的“2003年南京高校畢業生大市場”為例,當日上午,不到10分鐘,涌進場內的畢業生已逾1萬,半個小時左右,進場大約3萬人,全天超過5萬人次。記者在人群中感覺行動已無法自主,靠周圍學生的推動方可“前行”。上海的情況較好些,復旦大學就業中心張生妹老師説,大型招聘會效率低,場面擁擠,很多單位對大型招聘會的興趣逐漸淡化,各校都以校園招聘為主。

    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畢司長認為,大型人才招聘會的火爆表明,招聘資訊的傳播渠道還很貧乏。據全國人才流動中心統計,11月30日的全國人才交流大會上,今年共有3萬多人入場,比去年入場人數有所減少,參會用人單位數量也明顯減少了。

    當然,針對大型招聘會的這一弊端,各界也正在逐步想辦法改善。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四地聯動的招聘會、東北高師院校聯辦的招聘會,就贏得了多方讚賞。這是對就業市場進行細分後的結果,既利用了名校的品牌效應,同時又形成互補優勢,對提高招聘會的效率是一個嘗試。

    看來,各種人才市場相互貫通,取消各自為政的局面,真正為畢業生創設一個資訊豐富、交流通暢的市場,是當務之急。

    校園招聘:名校更風光

    記者發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需要和用人單位直接、充分地溝通,而這正是校園招聘的最大優勢。

    為了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各高校紛紛尋找對策。北京大學就業中心主任李國忠説,今年北大主動和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了聯繫,以期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用人資訊,這在北大的就業工作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整個12月份,北大的校園招聘已經安排了60場左右。李國忠説,北大不提倡畢業生去參加社會上一些以盈利為目的的招聘會。

    但是,這種校內招聘會只限于一些名牌院校和熱門專業。南京審計學院法律系的瞿楷倩告訴記者,一些會計師事務所來學校只招審計專業的,對其他專業畢業生的簡歷不聞不問。而且,還有廣大的民辦院校和大專院校,畢竟企業到學校“要人”的現象還比較少,對於這部分院校的畢業生來説,就業還得另找途徑。

    私營仲介:看上去很美

    從今年招聘會的現場來看,盯上高校畢業生市場的私營仲介越來越多。僅11月30日全國人才流動中心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就有約20多家仲介公司參會,其中私營仲介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長安人才服務中心的王先生在一場招聘會上向畢業生做了別開生面的宣傳:“我們免費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幫助畢業生規劃職業生涯,直到成功為止。”在他的鼓動下,記者逗留的5分鐘內大約有6、7位畢業生遞交了簡歷。北京某大學經濟專業的女生小李説,學校不可能對畢業生提供“一對一”就業指導,仲介也許可以做到。

    私營仲介看好畢業生就業市場,無非是有利可圖。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任佔忠説,私營仲介在畢業生中所開展的一些活動,客觀上能夠為畢業生帶來更多的資訊和職業指導,是高校就業指導的一種有益補充。但是,高校和畢業生應該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某些私營仲介的“陷阱”,影響了就業,造成不良影響。

    常設市場:呼喚法規

    畢業生就業是一項常年開展的工作,有的高校開展了全程就業指導,讓大學生還沒有畢業時就能感受到就業的壓力,以便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為了使畢業生能和用人單位有一個長久的接觸,目前部分地區正在嘗試建設畢業生就業常設市場。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畢業生就業常設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市場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預計明年春天將會投入使用。在常設市場上,用人單位可以招聘兼職大學生,也可以選擇實習生。這種市場不僅有益於畢業生就業,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勤工助學,是大學生聯繫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的另一個場所。

    市場一經建成,就需要有一定的法規來約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行為,常設市場本身也應該有一定的運營機制和約束機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教育部門的畢業生就業常設市場在市場法規方面還是一項空白。任佔忠説,畢業生就業市場、校園招聘、其他針對畢業生的各種人才市場,是相對獨立的市場,需要特殊的規範。

    目前,畢業生就業常設市場暫時還要沿用人事部門的一些人才市場規定,其他形式的人才市場還沒有相應的規範和管理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畢業生就業造成一些影響。

    網路就業平臺:仍有問題

    與以上列舉的種種實地招聘相比,網路的便捷和互動對畢業生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南京大學70%的學生是通過網路來尋找就業資訊的。

    南京大學、東華大學、河海大學就業中心負責人都談到了同一個構想:目前的就業、創業網站主要起到的還是發佈資訊的作用,如何能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實現“一對一”、“面對面”的互動,降低畢業生的就業成本,實現選擇的多元化和高效性,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畢業生心中有一個理想的求職模式:人才網站24小時開通專區,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可以隨時線上通過聊天方式進行深入、反覆交談,彼此了解到一定程度後,再約定面談或其他事宜。江蘇省鎮江市人才市場嘗試過這種方式,最多的時候達到過每天6000人線上交談。不過,網上招聘有很多問題令人擔憂:

    第一,誠信問題。一些資格證明文件在網上容易偽造,讓用人單位擔憂。

    第二,成本問題。由於技術、觀念等原因,網路還代替不了面試。而國內很少有企業願意負擔畢業生的差旅費。所以這和派人去各地挑選畢業生相比,不一定能節省資金。

    第三,管理問題。仲介公司利用學生求職心切的心理,騙取手續費的案例已經層出不窮,網站更要注意這個問題。南京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樊道恒主任認為,最好是由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與網站合辦人才資源庫。

    選擇多元化:心態別作祟

    綜上所述,理想的就業渠道應該是以校園招聘、教育系統舉辦的人才市場為主,立體、交叉型的,形式多樣而靈活的模式。目前,畢業生就業的選擇方式增多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就業並沒有因此而順利。江蘇省2002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只有59%,低於全國水準。與此相對的是,在11月24日由江蘇省人事廳舉辦的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甚至連徐工集團、維維集團這樣的企業都招不到人。相反的,一些來自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的私營企業攤位前卻擠滿了應聘者;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在南京地區招收30人,竟然收到了600多份簡歷。

    據江蘇省人才市場負責同志介紹,就業形勢緊張,一方面是由於近年來大學應屆畢業生數量猛增,另一方面跟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一味求高、求大、求新的心理有關。這種心態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加劇了部分就業崗位的競爭激烈程度,被淘汰的風險加大。而且用人單位在招人時,有一種心理慣性:如果連續幾年招不到人,以後也就不來了。這對日益增多的畢業生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中國教育報》2002年12月11日第8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