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博士生:在寬容的氛圍中成長

     半年之內,清華相繼有兩位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科學》上發表論文,令人矚目。究其原因,他們的老師説———  

    11月13日晚。100多位來自清華大學各個院係的學生擠滿理學院大廳,聆聽一場由學生自發組織的奈米科學與技術博士生報告會。5位演講人來自物理、機械、化學、化工和材料5個不同的院係,論述同一個前沿話題———奈米。

    22歲的羅俊微笑著走上講臺。作為清華大學材料係2001級直博生,他演講的題目是:“多種一維奈米異質結的製備”。過去的一年裏,羅俊完成兩篇論文。一篇已被《先進材料》雜誌採用,另一篇正在該雜誌的審閱之中。

    另外幾位演講人同樣出類拔萃。

    姜開利,清華大學2001級物理系在職博士生。今年10月24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著名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紡連續碳奈米管線》。

    在今年5月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清華機械系98級直博生朱宏偉,同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題為《直接合成超長單壁炭奈米管》的論文。

    半年之內,相繼有兩位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可謂風光之至。

    “我們的研究生水準的確在進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皓明老師評價説。

    對於研究生的培養,不止清華,全國高校都在摸索中前進。實際上,在博士生培養工作會議之後,2000年清華又召開第21次教育討論會,明確提出博士生培養是教育的龍頭。清華為此提出一個口號:博士生要“在研究中培養”。對博士生而言,陳皓明副院長解釋,最後就要看是否有創新成果。

    著名科學家丁肇中先生曾經説過,學習最大的動力就是興趣。如今學生上學目的不一,或為學問,或為學位,或者兩者兼有。清華的目標就是要引導所有的學生都為學問而來。

    一系列“引導”活動相繼展開。今年3月,清華大學設立博士研究生學術論壇,博士生走上講臺講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截止到10月,參與論壇的博士生(包括少量碩士生)達到了1415人,其中1170人做了報告。

    此外,學校還設立了多項基金。

    去年,“博士生科研創新基金”設立。學校鼓勵和支援博士生自己提出學科前沿的創新課題。一年總經費不超過100萬元。第一批有40多人申請,最後十幾人立項;“博士生國際學術交流基金”,由學校提供國際旅費,支援博士生參加所在領域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提高學術水準。去年,出國交流的有400人次;“博士生網路基金”為博士生通過網際網路與國內外同行學者交流以及獲取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資訊創造條件,鼓勵學生閱讀一流大學的博士論文,學習同輩最先進的理念。

    最重要的是,學校創造這些條件,並不要求學生一定取得成功。“學校希望給學生創造一個寬容的氛圍。更關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得到好的想法。即使失敗也沒有關係,你只要提供相應的數據,總結經驗有所得就可以了。”陳皓明副院長説。

    在創造寬容氛圍的同時,清華細化了管理目標。如今從課程、開題、資格考試、中期評估、畢業前3個月的最終學術報告,一直到畢業論文的匿名評審,教學培養的6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督。

    陳皓明副院長講了個故事:一位博士生的論文送給3位專家評審,有一位專家的意見遲遲未到。當答辯委員會通過這份論文後,這位專家的意見才到,結論是否定。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這份論文送到第四位專家手上,得來長達6頁的否定意見。學校又把這份論文送到第五位專家手中,結論是否定有理。最後學位委員會作出結論:讓這位博士生在兩年之內修改自己的論文。當天晚上,陳皓明與另一位知名專家連晚飯也沒有吃,把這位博士生找到辦公室,足足講了一個半小時,把否定的理由一條條講清楚。

    變化不止發生在學生身上。清華同時也在有意識地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只有大師導師,才能帶出大師學生”。陳皓明認為。

    在陳皓明看來,對學校而言,學生創新是第一位的。學生只要有想法就支援,用新的學術動向去刺激學生的思維。1998年國家規定了博士生發表在SCI上論文的數量要求。在此之前,清華每年的數量是200多篇,如今已經達到1000多篇,其中大部分出自博士生之手。

    “我們的學生在發表好文章,但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陳皓明説,“如果1000個博士生裏,每年在《科學》和《自然》這樣的刊物上發表論文的能有七八十人,我們就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了。現在是起了一個好頭,我們還在積累之中。”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1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