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上學,教育的另類黑洞  

     近兩年在外採訪一些黨政領導幹部,會發現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在他們遞給你的名片上不僅會標明"某某書記"、"某某局長"之類的官職,而且有時還會有"金融博士"、"法學碩士"之類的頭銜與那些顯赫的官職並列在一起。而不少地方在彙報當地領導幹部的"知識結構"時,也常強調有碩士若干、博士若干,以證明其領導班子的"層次高"。筆者起初對這些變化也覺得可喜,認為這是公務員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但後稍微了解一些內情,便覺得這種領導幹部"考研"、"讀博"熱存在一味追求文憑的傾向,確實令人不安,裏面更隱藏著中國教育消費中的一個巨大黑洞。 毋庸置疑,隨著中國社會向現代社會結構的轉變,隨著我國政治體制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領導幹部中的高學歷者所佔比例大幅度上升。這是一種客觀發展趨勢,是作為第一生産力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然而,當權力融入到了學歷教育中,就衍生出畸形的“公款上學”現象。

     有報道説,湖南省某貧困落後地區,許多老百姓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可大部分縣級以上的主要領導,為了自己的升遷,卻紛紛花公款"讀研"、"讀博",光學費就花去近百萬元。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這部分官員大都是改革開放後到90年代前參加工作的,大都是大學本科或者大專畢業。在他們畢業參加工作時乃至個人官職的升遷中,沒有學歷的壓力。他們是政治上的成功者,經過十幾年的拼搏,權力和位置都有了。而90年代以來,大批高學歷人才進入政界,他們的學歷壓力已悄然形成。但是對他們這樣一些身居要位、年紀已過不惑之年的官員來説,再去脫産讀研、考博已不可能適應這種需求。此時,社會上興起了"在職研究生熱",各大學、科研院所、黨校紛紛打開大門,招收在職博士、在職碩士,辦起了各種類型的在職研究生班,批量生産"高學歷人才"。於是各級官員紛紛加入了這股大潮之中,在職攻讀高學位。

     他們手中掌握的或大或小的權力,為他們"讀研"、“考博”提供了諸多便利。也正因為權力介入它不應介入的領域,一系列問題的産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因為權與學、錢與學緊密的結合,這些人上學的費用,包括學費、往返于當地和學校的費用,甚至"孝敬"導師的禮物,都不會掏自己的腰包,而由國家財政或單位小金庫兜著,這就加重了財政負擔。有的單位甚至對公款上學有明確的規定,地廳級幹部"讀博",縣處級幹部"攻研",一般幹部"專升本"。許多單位還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報銷全部學費或者部分學費。可以説,"公款上學"在一些單位和部門空前繁榮。據一項針對北京某大學投資管理研究生的情況調查,這些人基本上來自國家大機關、國有商業銀行、或大型國有企業,公款上學佔絕大部分。如果鉅額花費能夠使領導幹部把多年的實踐積累和政治磨練進行理論思維的錘鍊和知識的拓展,從而促使其行政能力和決策水準躍上一個新臺階,也算是花得其所。可惜,這些人當中的許多人,“讀研”的目的只是一紙文憑,以求在官場上增加一些競爭的籌碼。抱著這種學習目的,他們的學習態度、認真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文憑的"知識含量"也就不用多作分析了,執政能力又何以提高? 因此,有人認為,這種"文憑熱"、"學位熱"實際上是以形式代替實質、以文憑代替水準、以學歷代替學問和才能,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其次,在爭先恐後開辦專以領導幹部為對象的培訓班中,高校也日愈市儈。他們招生的標準再也不是品學兼優,而是領導幹部的職位高低辦培訓班成為學校和領導拉關係的途徑,看好的是"錢途"。在和普通報考者的競爭中,領導的"官位"往往成為學校、導師取捨的決定性砝碼。據一位朋友介紹,因為他們單位的頭在某高校研讀博士學位,因此單位在去年該校校慶時捐贈了5萬元,以示慶賀。單位上的人雖然對這種公家的錢、公家的臉卻是私人交情的做法很有意見,但因為是"頭",誰也不敢吭聲。這種文憑和權力結緣在侵害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個辛酸的故事:經過幾年的努力攻讀,他終於在某著名大學法學院的博士入學考試中成績名列第一,但最後竟被排除在三個招生名額之外,被錄取者清一色是來自司法部門相當級別的領導。導師的教誨可謂"語重心長":"博士哪是考上的?"

     "公款上學"的氾濫必然導致文憑和學歷的貶值、教育品質和學術水準的降低,教育的公信度下降,而且這也成為腐敗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貪官污史中,許多人就在學歷文憑上動過腦筋,玩過花招。巨貪胡長清就是“玩”學歷的高手,但無可否認,“玩”來的學歷曾為其骯髒的靈魂披上耀眼的光環。因此有關專家呼籲,要完善公款上學制度,對於領導幹部公款上學,是誰想上就上,還是要有一定比例限制?學習是不是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學費才能由公款支付?由誰來檢驗領導學習效果?這些都應該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以使領導真正學有所成,國家花的錢産生應有的效益。

     要有效遏制文憑有名無實現象的存在和蔓延,還要求組織部門提拔、任用幹部時,要看文憑,更要看實際工作能力、政績和在群眾中的口碑。"一味追求"來的文憑不僅不能作為提拔的根據,相反,公款上學得來的學歷文憑中透露出的資訊,倒值得組織部門警覺。

     當然加強對學校的管理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提高對教師的要求,抬高畢業的門檻,規範辦班的行為,都是堵住公款上學黑洞的必要舉措。學歷文憑中的真實度最終要依賴於高校、教師守住自己的榮譽和尊嚴。

    《時代潮》 (2002年第十三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