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留美學生差別不小  

    改革開放,為中國學子打開了前往異國求學的大門。美國無疑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20多年來,中國赴美的留學生近19萬人,幾乎佔出國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並且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從1978年的50人增加到如今的每年約1萬人。

    最初來美的留學生以公派的碩士研究生為多,他們大多是比較出色的人才,即使不是第二、第三梯隊的接班人,也至少是單位的培養對象,自費生很少。這批人很多是插過隊、下過鄉的老知青,適應能力強,學習刻苦;所學專業文理科比較均勻,據説文科的還偏多一些。新一代留學生所選的專業則比較廣,主要是因為他們很多人是自費來的,對專業不太強求。

    老留學生燉點肉吃一個星期,最幸福的是數小費

    兩代留學生最大的不同反映在經濟上。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經濟實力比較弱,老百姓手中錢也不多。由於國家外匯儲備少,換美元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採訪中,已在美國聲名遠播的畫家丁紹光説:“1980年我大學畢業後來美國留學,用人民幣換了37美元。經過香港時,花了十幾塊。最後到美國只剩下20塊。當時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如何生存,那種緊張和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丁紹光還告訴記者:“剛到洛杉磯時,我住在離中國城很近的一間破房子裏,月租金180美金。房東是個老華僑,養了6個孩子,生活很節儉。他給我們放水洗澡需要兩個鐘頭,要讓水滴答滴答地滴進澡盆。我的工作臺就是桌子加床———在斗室裏畫大畫,需要在桌子和床上搭上木板。”

    現在鳳凰城健康研究所擔任研究室主任的申勇博士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他當時來美國留學,加上向親戚借的錢總共是78美元,到紐約機場打的就花了10多塊。最後租房子跟人合住月租金還要160塊。兜裏沒那麼多錢,只能向老留學生借。有時燉一點便宜的肉,要吃一個禮拜。有一次到商店裏買一堆處理的爛香蕉時,店主不停地問他家裏是不是養了猴子!

    電影演員陳衝説:“1981年,我來美國時日子過得可苦了,一點經濟基礎都沒有。當時兜裏沒有錢,只能靠在餐館打工賺點小費,一個小時才掙4.95美元。”

    打工端盤子大概是當時中國留學生所不得不為的一項共同職業。記者的一個同學,現在哈佛大學工作,他的父親當時是我國政府某部副部長,可他留學照樣得打工。他説:“當時在餐館打工,從早到晚,累的連話都懶得説。一天下來,腰酸背痛,最幸福的一刻便是躺在沙發上一張張地數那一塊一塊的小費,連鋼兒也不放過。”

    新留學生中有許多開賓士、寶馬的闊少

    現在來美的留學生則以自費或申請獎學金的為多,年齡結構比較年輕。與過去相比,不僅讀碩士、博士的人多了,就連來美讀本科和中學的學生也不少。現在的留學生在經濟上可以説是今非昔比,他們出國,一般都帶五六千甚至上萬美金。洛杉磯的留學生告訴記者,現在比較有錢的留學生,有的曾在國內外企工作過,積攢了不少錢;有的是家裏開公司賺了大錢;有的是父母親戚經濟實力雄厚。一位留學生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同學剛來美國不久,就住上一套很不錯的公寓房;沒幾天,又開上一輛很不錯的車,據説都是他父親的朋友送給他的。據當地華文媒體報道,現在大陸來的一些闊少幾天就換一部車,一會兒是寶馬,一會兒是賓士,花錢如流水。

    現在來的留學生以自己聯繫美國學校的為多,很多都拿了美國高校的獎學金。現在的獎學金比過去高了許多,在南加州大學攻讀博士的袁鬱告訴記者,她現在的獎學金一年是1.3萬到1.4萬美元。而80年代來的申勇告訴我,他當時的獎學金一年僅6900美元,比現在的留學生少一半。另一位在這裡讀博士的陳小姐告訴我,她是90年代後期來美的,剛開始在印第安納大學讀碩士,獎學金一年是1.4萬美元,現在在南加大讀博士,一年的獎學金增加到2.2萬美元。這兩位博士都在洛杉磯租房子,月租金在500美元左右,比80年代那些留學生住的房子檔次高多了。她們説,這些獎學金對基本生活來説足夠用了,不需要出去打工。

    況且,在美國,按規定學生是不能出去打工的,在飯館打工或找其他工作都是違法的。不過可以在學校做助教、助研的工作,但每週不得超過10個小時,否則導師會被起訴。

    “小”留學生有的生活艱苦,有的讓父母失望

    至於那些在美留學的中小學生,基本上是靠家庭供養。一部分學生的家長是硬撐著攢錢送孩子來美上學的,其中不少是擔心孩子在國內上不了大學,想方設法送到這裡來讀中學的。這些學生的家長在國內省吃儉用,甚至負債纍纍,其中不乏被“仲介人”盤剝。相對於有獎學金的留學生來説,這些孩子生活得比較艱苦。我見過幾個這樣的學生,生活得有些像80年代的留學生。他們通常寄宿在當地人家裏,心靈上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只不過因為體諒父母的用心才把痛苦埋在心底。但也有一些小留學生,一到了美國就把父母的期望拋在一邊,對當地的生活方式很快適應了,卻沒能把文化知識學到手。記者所在的洛杉磯華人社區,就有不少小留學生不好好上學,成天和一些不良少年在街上游蕩。混得好點的能上個州立大學,更多的只能上個社區大學,讓大洋彼岸的父母失望。

    新留學生不太安心,很多導師不願帶他們

    從學習上來講,現在的留學生大多數仍保持著中國留學生過去的傳統,比較刻苦。南加大的兩個留學生告訴我,他們的中國同學一般都學習到深夜,偶爾也會徹夜不眠。

    據一些大學的外國導師説,與老留學生相比,新留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好,外語水準也不錯,但動手能力太差,遇到事情不是主動鑽研解決,而是喜歡問“我該怎麼辦?”因此,很多學校的導師都不願意帶從中國來的新留學生,有些甚至一聽是從中國來的,乾脆拒絕。據一些美國人反映,從中國來的部分新留學生到美國後並沒有完全把精力放在學業上,而是急於找一個好工作,比起老留學生來,這批人現實的多,也浮躁的多。一位研究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她曾先後從中國招了3名博士生,但沒多久,就都跳槽了。

    有一點相同的是,不管是老留學生還是新留學生,學理科的在美國找工作要容易得多。現在,一些學理科的老留學生已在美國的許多科研單位扎了根,成為科研骨幹,並出了許多成果。有些人還帶著這些成果回國創業。比如,80年代來美的吳鷹在美學成後,回國任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該公司是留學生回國創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猶他州立大學的系主任樂陶文先生,最近欣然辭去美國大學的要職,回到遼寧擔任科技方面的高級管理職務。所不同的是,由於近年來電腦行業不景氣,一些學電腦的新留學生畢業後很難在美國找到工作,因此,更多的人只有繼續留在學校深造,等待更好的就業機會。但很多新留學生還是希望學成後能回國服務。在美國攻讀化工學博士學位的林晨説,他學的專業在國內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國家對歸國留學生的政策也很好,所以他打算學成後回國效力。

    《環球時報》 (2002年07月18日第十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