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21世紀的大學  

    以“21世紀的大學”為題進行演講頗具挑戰。今天的演講主要針對當今大學所處的位置以及大學可預測的未來(當然是較短期的)。

    今天的大學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此方面有兩個問題:一是全球化對大學與社會關係的影響:二是大學本身全球化進程的一些方式。

    經濟的轉型對大學的基本功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承擔的任務呈現多樣化;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及教授的方式各異;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起點各異;學位課程的結構呈多樣化;出現階段性學習方式,回歸教育,終身學習,遠端教育等。總之,高等教育的對象不斷增加。

    這些變化反映了經濟和社會全球化中的問題和需求。目前大學面臨古老問題的現代詮釋,即大學和社會的關係如何?事實上大學一直是服務於社會的,大學不斷調整自身從而回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西方國家的歷史會幫助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在19世紀、20世紀,大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回應新興中産階級、國家及經濟的發展要求。

    從對歷史的回顧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大學在形式、內容及功能等方面確實能夠變化。第二,歷史向我們展示了社會是如何看待大學的。全球化為大學服務社會提出了新的任務。而全世界各社會在探尋這一新任務。

    現在我談一談政府對於大學最關注的問題,即大學的研究與創新如何轉化為經濟生産力。要取得成功必須有三方的參與——政府、大學和工商界。首先,政府投入是關鍵。其次,大學自身在技術轉化領域必須主動和積極。大學必須幫助其教學科研人員從實際出發參與技術轉化。教學科研人員自己必須成為創業人員,但同時不影響其在大學的教學科研活動。第三,通過工業合作、合同研究、諮詢等方式與工商界進行合作。

    由此,大家能看出,我對於大學能否完全滿足政府寄予他們的所有這一切期望持懷疑態度。我擔心這些期望是在未經明確思考,甚至是在誤解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也擔心,當大學受到多種力量分割的威脅,包括我在這裡提到的科學發展的潮流對大學的影響,公眾的失望等,就會使大學顯得脆弱無力。我認為大學應該積極地為社會工作,應該通過對研究的新的承諾和新的教育方式為社會的共同福祉做出貢獻。

    此外,大家還必須認識到其他幾個問題。在此,我簡單談五點。第一,大學與工業界的關係是一對複雜的關係。大學的領導者必須認識到兩者存在相當大的文化差異。

    第二,大學從事技術創新的一個潛在後果是這些研究者往往會脫離大學,成為創業者或受雇于為其提供更好待遇的新技術的利用者。因此,大學面臨這樣的問題,即最有創業精神和創造力的科學家脫離大學,最終導致科學研究的貧困。

    第三,這裡還存在研究異變的危險,即科學家對其科學研究成果的態度會産生變化。太強調可轉化為技術的應用研究可能導致對理論研究的忽視。

    第四,大學還面臨有人形容的“受制於人(kept university)”的問題。毫無疑問。大學過於依靠非政府部門或個人為大學提供研究經費,結果就是研究者在研究方向及成果等方面承受多種形式的壓力。大學裏為商界從事研究或以合同形式進行研究的教師都面臨利益衝突的問題。由此,大學的聲譽可能受到危害。

    最後,我想説明,採取以大學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政策是對人文科學的破壞,對社會科學也有破壞力,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超越一定尺度的不平衡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當然,各大學的情形各異)。

    在結束部分,我想説明,認為大學是驅動國家經濟的關鍵力量是十分錯誤的觀點。確實,大學參與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提倡大學為經濟發展再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是對的。但是,大學的存在不僅是為經濟的發展。大學的這一作用是短期的,體現時代的特徵和要求。大學的存在是要將真理與看似真理的東西區分開來。大學的存在是要尋求意義,是要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發現、並理解意義。大學所有的這些本質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知識是個不確定的事物。一代人堅信為真理的事物,另一代人可能會認為是錯誤的。

    大學的使命是探究人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發展的歷史。大學從事的是人的教育,它不同於簡單的教學。大學應該培養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如果我們相信創新可以帶來未來發展的繁榮和穩定,那我們必須承認創新活動只能源於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如果人類的發展是代代相傳,不斷進步,則大學必須自己平衡其各種活動或功能。大學是一個包括所有學科的場所,在這裡能夠培養人獨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頭腦,想像力,領導能力,毅力,社會意識,熱情等所有成功所必需的社會和個人品質。在我看來,把大學的社會目的局限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是一種誤解。

    相關資料:

    科林盧卡斯(Colin Lucas)教授 爵士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

    基本情況

    出生年月 1940年8月

    出生地埃及開羅

    教育背景

    牛津大學林肯學院 碩士

    牛津大學林肯學院 學士

    工作經歷

    1997年至今 牛津大學副校長

    1994-2001年 牛津大學balliol學院 院長

    1990-1994年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院 歷史學教師 院長

    1973-1990年 牛津大學balliol學院 研究員 導師

    1970-1973年 曼徹斯特大學 講師

    1965-1970年 謝菲爾德大學 講師

    研究領域

     18世紀法國歷史 主要研究法國大革命 研究方向是革命德起由、恐怖、革命暴力和公眾暴力以及壓迫環境中如何實施民主

    學術活動

    法國里昂第二大學 訪問學者

    印第安那大學 訪問學者

    唐奈爾大學 訪問學者

    榮譽

    法國里昂第二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 榮譽博士

    牛津大學林肯學院、Balliol學院 榮譽研究員

    社會兼職

    梅隆基金會和羅德基金會理事

    著作

    《重寫法國革命》(1991)

    《法國革命的政治文化》(1998)等

    (科林盧卡斯)

    

    人民網 2002年7月2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