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首輪復習任務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般來説,政治的首輪復習可以放到強化期去(7月—11月),主要因為政治大綱每年變動較大,要到六七月份新大綱才會出臺。不過,這並不等於這段時間政治復習就無事可做,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考生可以提前復習考研政治所涉及的基礎課程。

    考研政治目前由6門課(理科只考5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理科不考);形勢與政策。這其中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強調系統理解和應用的,如哲學和政經;二是偏重記憶的,如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概論;三是與當前事件和政策密切關聯的,如形勢與政策。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目前可以開始復習的是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因為它們的知識量多,體系又比較龐大,儘早復習可以將這兩部分內容掌握得更牢固一些。

    下面我們就從對近年來的試題分析入手,分別談談這兩門課各自的復習重點。

    哲學考試的根本特點是要求考生能夠應用基本觀點、基本原理來分析考題。因此,復習哲學必須從兩個緊密關聯的步驟上下功夫:首先是牢牢把握、吃透哲學的基本原理;其次是應用基本原理靈活思考。

    一方面,哲學純粹是抽象哲學概念在一定邏輯框架下所構成的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因此,哲學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各基本概念和邏輯概念,它們在教材中體現為經過高度歸納提煉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這既是哲學的基本點,也是考試的常考點,據統計,哲學考試的題目70%都出在這些重點內容上。考生在復習中必須有目的地強化這些基本重點。根據有關整理分析,歷年考查重點主要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觀點的認定和區分,唯心主義的根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意識的能動性,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係,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矛盾同一性在發展中的作用,度的概念,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係,整體和部分與一般和個別的關係,系統觀,認識論角度,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係,社會的本質,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區別,社會基本矛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如何從經濟與政治的關係來看待資産階級平等、民主、自由、人權,國體與政體的關係,社會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等等。

    另一方面,近年來哲學試題日趨靈活,很少直接出知識性強、需要死記硬背的題目,都是一些轉換了角度要求分析的題目。其命題思路是: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隱藏在實際事件和社會生活之中,要求考生能抽絲剝繭,發現隱藏其後的基本哲學原理,並應用它進行分析。其切入點往往涉及最新發生的事或最新的事物,或者較多涉及一些名人名言,要求考生分析。對於哲學命題的靈活趨勢,考生除了強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復習,做到爛熟於心外,還應該適當了解抽象理論化的哲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實際中可能有哪些具體表達方式。例如關於“熟知”和“真知”的試題,往往讓許多考生不明所以。其實只要知道所謂的“熟知”、“經驗”就是指感性認識,而“真知”、“概念”屬於理性認識,那麼試題本質上不過就是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這兩個哲學基本概念的考查。

    政治經濟學在首輪復習中也同樣應將“基本概念”置於復習的核心地位。政治經濟學在整個政治理論試題中分值比重較低,文科、理科均不超過20分,因此歷年在這一部分出論述題和材料題的頻率較低,而多見於多項選擇題和辨析題,而這兩種題型都分外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透徹掌握。以近年來的辨析題為例,考查的全部都是基本概念,如1996年考“金融資本的概念”,1997年考“價值與價格的關係”、“相對剩餘價值與超額剩餘價值的關係”,1998年考“勞動生産率與使用價值量(商品數量)、價值量的關係”、“資本積聚與資本集中的關係”,1999年考“剩餘價值、利潤、平均利潤、生産價格、價值之間的轉化關係”、“流動資本、固定資本、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關係”,2000年考“股票價格的概念”,2001年考“資本總公式的矛盾”,2002年又考“價格和價值的關係”。即使個別年份考論述題或材料題的,也要求考生首先回答有關的基本概念。

    在政治經濟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對單個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這裡一定要非常強調“理解”兩個字。“理解”的意思是,不僅要將基本概念的定義搞清楚,還必須弄清概念中的要害之處,以及這些要害與整個概念的內在邏輯關係。為了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有意識地“反過來想”,即如果不能滿足這些要害條件,概念還能成立嗎?事實上在對基本概念的考查中,“反過來考”的情況非常多見。例如關於商品的定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産品”,這個基本概念的要害在兩點,一是“勞動産品”(這是它的基本性質,反過來説就是未經人類勞動的産品不屬於商品),二是“用來交換”(這是它的生産目的,反過來説就是自用的産品不屬於商品)。如果理解了這兩個要點,就可以很輕鬆地判斷“陽光”(未經人類勞動)、“農民自産的口糧”(用於自我消費)到底是不是商品。

    其次是對同一章節內相關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政治經濟學往往從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引申出多個概念,共同構成一個概念體系,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就成為考查的重點。從上面所列歷年辨析題可以看出,此類考題出現最為頻繁。例如在“地租”概念體系中,就包括“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建築地段地租、礦山地租”這些基本概念。

    第三,要注意不同章節中相關基本概念的聯繫和區別。政治經濟學共有八章內容,重點是第二至第五章,而這四章的有關概念和原理的內在邏輯極其嚴密。它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從剩餘價值的生産到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割,從單個資本分析到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分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因此政治經濟學中的難題一般就出在跨章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聯繫和比較上。例如: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的演化形式(從圍繞價值波動到圍繞生産價格波動);簡單商品經濟的生産過程、資本主義生産過程、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的聯繫與區別;馬克思關於資本的兩種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的聯繫與區別;職能資本與非職能資本的劃分及其兩者在收益上的差別;資本有機構成和地租理論的聯繫(農業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低帶來的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等,都是需要認真把握和深入理解的。

    《中國青年報》2002年4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