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獲獎者和中國院士攜手“做中學”  

    在4月的北京,78歲的喬治薩爾帕克先生和62歲的韋鈺女士,再度握手。整整一年前,他們曾在風景迷人的巴黎會面。“上午的參觀,令我感到高興!”個子高高的薩爾帕克先生微笑著。“不過,我感覺其中一個班的孩子們並不是太投入。”韋鈺院士似乎不太滿意。

    一個是法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長。4月5日上午,他們共同參觀了北京幾所小學和幼兒園的科學教育課。

    韋鈺院士説,“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中國的孩子‘Step by Step’(循序漸進)最不成問題。”

     他們在探討正在中國中小學推行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做中學”。韋鈺是“做中學”計劃的熱情倡導者,並且堅定地推進這項改革。

    今年新學期,這項計劃已開始在中國三四個城市的20多所小學、幼兒園實施,那裏的孩子最小從3歲起就接受科學教育。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動手探索,幼小的好奇心受到保護。

    在法國,與“做中學”類似的科學教育計劃叫“LAMAP”,這個計劃已經開展了7年,受到法國公眾的歡迎。薩爾帕克先生正是“LAMAP”的開創者和熱心推動者。

    孩子就是未來,讓兒童有興趣探索科學,是韋鈺和薩爾帕克的共同事業。但同時,兩位院士在其他方面也有相似之處。

    4月5日下午,薩爾帕克院士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科學報告會。他向中國公眾稱自己“研究無限小的世界”。其實,他研究物質的基本粒子。由於研製多種粒子探測器,奠定粒子研究的基礎,他于199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韋鈺院士研究的也是微觀世界,她在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方面取得過重要突破,享有國際聲譽。

    而作為科學家,他們都對自己的國家深深眷戀。1981年,韋鈺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國,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位歸國女博士。二戰期間,薩爾帕克因反對當時淪為法西斯傀儡的法國維希政府,1943年曾被囚禁。

    一年前的春天,韋鈺院士帶中國教育代表團赴法國考察“LAMAP”,訪問期間,薩爾帕克先生幾乎全程陪同。“薩爾帕克先生有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一年後的今天,回憶巴黎之行,韋鈺依然印象深刻,“科學教育不僅改變孩子們學習的方法,更改變他們生活的方法”。韋鈺認為,“LAMAP”創造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是可行的”。

    韋鈺説:“我們要為中國準備20年以後的高素質公民,就要從現在開始,珍視和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希望更多的人能支援‘做中學’計劃”,她神情凝重,“但我們不搞運動,這個實驗沒有進度指標,只要求品質,要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探索一條可行的路子”。

    4月6日晚,薩爾帕克院士一行飛往南京,韋鈺院士繼續陪同考察。(張東操、劉海娟)

    《中國青年報》 2002年4月0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