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歸國留學人員風采 俊賢:蘇大科研創新主力軍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5 月8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蘇州大學捷報頻傳:科研項目申報和成果轉化屢有新突破、科研人員屢獲全國表彰……在許多高端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背後,有著一群被稱之為“海歸派”的科研精英,他們目光高遠、銳意進取、甘於寂寞、勇於創新,成為蘇州大學近年來科研創新、學科發展、服務社會的主力軍。

徐世清:天然彩絲織出霓裳羽衣

深綠和淡紅的晚禮服在展臺上散發著華貴典雅的光澤,小巧精製的嫩黃色吊帶衫配上手工編制的短裙顯得清新而別致,柔軟抗菌的淺黃色睡袍斜斜地披在模特兒身上……2005年11月,當蘇州大學研發的天然彩絲成衣最終被商業部評為“新産品成果金獎”,再一次證明了該校天然彩絲研究和開發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蘇大生命科學院和蠶桑研究所幾代專家利用保存和收集的全世界的天然彩色繭基因,選育出多個産量超過白繭平均水準、繭色比較穩定的天然彩色繭家蠶品種,特別是近年來,在課題組負責人徐世清教授的帶領下,家蠶天然彩繭研究和開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徐世清留學日本時,曾先後在鳥取大學和信州大學從事遺傳育種研究,深得名師指點,打下了紮實的科研功底。從2000年開始,徐世清教授受日本和柬埔寨的邀請,前往柬埔寨進行了為期3年的技術指導和合作,將改造的彩色繭品種投入柬埔寨飼養,利用農民繅制的彩色蠶絲,在中國國內開發機械加工産品,2001年開始在日本市場出售。同時進行了研發現代機械彩色蠶繭加工技術,提高繭絲品質。2002年以來,蘇州大學育成的新品種已經被柬埔寨農業部應用,中國商務部在2002年也確定為重點應用推廣品種。農業産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鑫源繭絲綢集團”也從蘇州大學引進彩色繭新品種開始大規模生産。

郎建平:榮獲“全國優秀教師”

每天從早晨8時到晚上10時是郎建平教授的工作時間,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什麼節假日,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堅持了近5年。

郎建平是蘇大留學人員中的傑出代表之一,目前從事含硫金屬簇合物的合成及其非線性光學、超分子化學、金屬酶中金屬活性位置的模擬合成等最前沿領域的研究。

從1995年到2001年的6年時間裏,郎建平先後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極好的科研熏陶。名古屋大學化學系的教授除了外出開會之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從早晨8時到晚上10時,包括吃飯也在實驗室。美國教授也同樣沒有休息日,週六日基本都在實驗室度過,正是這樣的老師培養出了一個“拼命三郎”般的郎建平。

2001年初,郎建平放棄了國外的高薪聘請回到母校任教,成了化學化工學院無機化學的學科帶頭人。

2003年,郎建平在擔任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推行教授、博導為本科生上基礎課。他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程教學,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郎教授的帶領下,他的碩士博士生同樣碩果纍纍。僅2005年不到半年時間,就有論文8篇入選SCI,其中一篇在國際權威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SCI影響因子為6.20)。

2004年9月,郎建平光榮地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師”的稱號。2005年10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獲得則再一次證明了郎建平的科研創新實力。

陳林森:讓鐳射防偽技術閃爍中國光彩

2005年末,一座8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蘇州蘇大維格數位光學有限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崛起,嶄新的流水線上,閃耀著七彩光澤的一張張寬幅鐳射防偽包裝紙依次下線,一個個國內知名品牌的防偽包裝紙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為知名品牌的保護穿上高科技“防彈衣”。與以往傳統的防偽技術不同的是,這種被專家們稱之為“寬幅智慧鐳射SLM光刻系統”的防偽技術不是在品牌包裝外殼的某一個地方打上防偽標誌,而是在生産包裝紙的過程中同步完成了整個包裝外殼防偽,開啟煙用定位轉移紙先河,連國內煙草第一品牌“中華”也已向該公司伸出了合作的橄欖枝……

2006年3月24日,由多位院士和長江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聽取該公司董事長、蘇大資訊工程研究所所長陳林森研究員主持的“寬幅智慧鐳射SLM光刻系統的研製與應用”技術總結報告,並對生産流程進行嚴格考察後,一致認為,這種已被運用於防偽生産的微米級的光刻技術已經屬於國際領先水準。

而事實上,這項有著5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軟體著作權、6項發明專利受理、具有原始創新性和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成果早已在我國2代身份證的視讀防偽上成功應用。

陳林森1996年隻身前往美國,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與電腦係(ECE)訪問學習。在這裡,陳林森不僅學習了國際光學的前沿知識,還學到了許多新的工作方式和先進的組織管理經驗;就在那時,陳林森萌發了回國自主創業、開創蘇州高校科技産業化先河的念頭。

張學光:新型血型試劑獲得新藥證書

張學光在法國攻讀博士、做博士後以及做訪問學者期間,研究的是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基礎理論。他的業績是驕人的,1990年,法國抗腫瘤協會的“東比利牛斯”獎頒獎,張學光和他的導師因為出色的研究成果,共獲殊榮。

1990年張學光獲得博士學位後,在與法方導師簽訂了中法友好合作的協議後,張學光攜帶著不多的行李,和他準備回國繼續進行生命科學研究的有關資料,以及有限的試劑材料,回到了夢牽魂縈的祖國。

回國之後的張學光選擇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免疫學作為他的研究方向,先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傑出人才基金”、“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課題、“973”課題、“國家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研究領域涉及腫瘤免疫、細胞免疫、血液免疫和輻射免疫等方面,尤其是在共刺激分子在特異性免疫應答中的作用和機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001年10月16日,是張學光難忘的日子,他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合作開發的“RH-D血型試劑”在經過數年研製和臨床驗證,于2005年1月獲新藥證書,目前已有企業和該技術團隊合作,投資1500萬元的廠房選址定在蘇州工業園區。

蘭青:腦外科微創手術“鎖孔王”

蘭青今年40歲,蘇大附二院腦外科專家、博導,是國內普及腦外科微創手術第一人,被同行稱為“鎖孔王”。

1996年4月到1999年9月,蘭青多次赴日本昭和大學、慶應大學和名古屋保健衛生大學神經外科,學習動脈瘤手術,蘭青像當年做小醫生時一樣,拿出默記手術環節的看家本領,前後觀摩了40多臺手術,很快就掌握了這門“絕活”。在留日的最初一年中,他將圖書館中所有的神經外科專著閱讀了一遍。

回到醫院後,蘭青的技術很快有了用武之地。有一次,一位患罕見“蛇形動脈瘤”的病人來到蘇大附二院求醫,病人瘤體大如乒乓球,鄰近生命中樞—腦幹的背側及松果體區,手術切除風險極大——根據當時國際檢索結果,全世界僅有60余例“蛇形動脈瘤”報告,其中,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有半數在術後留下殘疾,甚至死亡。蘭青為患者制定了週密的手術方案,僅2小時就將直徑4cm的“蛇形動脈瘤”夾閉並全部切除。

1999年,德國Mainz大學神經外科Perneczky教授率先提出了神經外科“鎖孔”顯微手術的新概念。蘭青意識到了這一技術的價值和發展前景,2000年2月,他前往Mainz大學神經外科深造。在那裏,他親眼目睹了Perneczky教授高超技藝和他那種異常嚴謹的工作作風。一台高難度的松果體區腫瘤手術通過微創鎖孔技術,在一個多小時就成功完成,科學的進步令他感嘆。在德國的半年時間裏,他每天6時15分起床,去手術室觀摩手術、研讀醫書資料和聽學術報告成了蘭青在德國學習期間的“三部曲”。有時八九台手術同時進行,蘭青在各個手術間交替觀看各手術的關鍵環節,飯都顧不上吃。

取得真經後,蘭青即刻歸國,將“鎖孔”技術運用到腦腫瘤、血管病、先天畸形、腦外傷等各個病種的手術治療中,取得了極大成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鎖孔”手術在蘇州開展4年來,已成功進行手術300余例,為廣大的腦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因成績卓著,蘭青被評為2003~2004年度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5年,他獲得了“全國先進工作者”的榮譽。(孫寧華)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