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調整:別調走了“音”  

    3月10日,教育部首次放開部分專業設置權,6所高校成為試點校。這一消息引發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更多關注:

    學科專業調整:別調走了“音”。

     “在科技發展迅猛、社會形勢多變的21世紀,在中國加入WTO後的今天,學科專業調整的腳步必須加快。適應科技革命和國家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建立合理而自主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是學科專業調整的目標。”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寬與窄,不能一刀切

    曾幾何時,我國高等教育的專業劃分是非常細的,細到一個渦輪機就分出了五六個專業,細到專門有個“瀋陽黃金學院”,一個學院只有半個專業。但隨著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大量出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推進,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導致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的弊端逐漸顯現,拓寬培養口徑成為20世紀90年代末高教改革的重點。

    人大代表、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余永寧教授講起了該校材料學科的變遷:把原來分屬3個學院5個係的冶金(包括鋼鐵、冶金和有色金屬)、壓力加工、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鑄造、粉末冶金、複合材料、金屬腐蝕與防護等11個專業整合為工科一級學科——材料專業,大家稱之為“大材料”,以培養寬口徑的專業人才。北科大後來的跟蹤調查表明,這些學生適應性和跨學科研究能力都很強,受到用人單位的讚譽。

    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大規模專業“改造”當中,中國高校專業目錄中的專業數由504種減到249種,專業過窄的問題基本解決了。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人大代表、四川省東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樊世英説,新畢業的大學生專業口徑寬了,電腦、外語水準高了,但是專業知識卻顯得不夠了。“專業要拓寬,但也不能忽略了專業知識。”

    對這個問題,人大代表、大連理工大學的程耿東校長的看法是:目前有的學校將素質教育和通才教育混為一談,誤以為素質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忽略了專業知識的傳授。我們要提倡素質教育,但通才教育卻不宜提倡。因為我國高等教育還沒有像美國等發達國家那樣達到普及化的水準,研究生教育的規模更是無法相比。我國本科教育還是以就業指向為主的專業教育。

    “專業該寬還是該窄,要因學校而異、學生能力而異。”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白同朔的觀點是,對優秀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實行通才教育,但對其餘的學生,不能少了專業知識傳授,但口徑可以寬一些,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自學能力比較強,打好了寬厚的基礎,很多東西到了工作崗位能夠很快掌握,實踐證明這些寬口徑培養的學生一般後勁較足;但對一般院校的學生,專業面可以適當地窄一些,多講些專業知識。專業調整不要一刀切。該寬還是該窄,要根據人才市場需求來定。白同朔代表建議,國家可以寬、窄專業目錄並存,學校各取其便。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王義遒認為,在一些地方,經濟結構特色明顯,學生培養的指向性也可以很鮮明,專業不妨窄一些,比如雲南是煙草産區,煙草專業雖然看起來比較窄,但與其經濟結構相適應,調寬之後,反倒不適應了。

    新與舊,不能一陣風

    中國加入WTO後,最緊缺的是複合型、外向型、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科專業調整的方向應是加快培養這些緊缺人才。

    學科交叉是培育新學科的基礎,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一個方略。“現在大學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學多學科綜合的資源,以期在學科交叉中産生新的、前沿的方向。以前,醫學與其他學科的分割比較大,但現在則不同了,醫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結合使治病已到了基因水準,醫學與電子學的結合,發明出很多先進的診療設備。目前,高校的學科專業調整還基本停留在各自的領域中,將原有的學科進行歸併調整,但真正的學科交叉融合還做得很不夠。”人大代表、四川大學副校長劉應明説。

    “我們要加快學科專業調整,但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劉應明提醒説,“在進行學科專業調整時,需要加快設置社會急迫需求的前沿的、新興的專業,但在同時,也不能一陣風,把基礎學科全部拋開。因為基礎學科是其他學科發展的基礎,非常重要。舉個例子,曾有一度數學專業的學生很難就業。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的作用再次顯現出來,比如在金融、保險中的廣泛應用。甚至在很多電腦公司,學數學的要比學電腦的更受歡迎,因為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數學訓練,形成了嚴密的思維方式,功底深,後勁足。因此,要擺好基礎學科、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之間的關係,該保留的保留,但要注意及時更新傳統專業的內容。”

    白同朔代表認為,“國家産業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産業全面改造升級,而與之相適應的傳統學科專業,不是不要了,而是要賦予體現時代特點的新內容。比如在原有的機械專業中,加入資訊技術的內容。但這種加入不僅是做加法,同時還要做減法,要統籌考慮,徹底改造原有的課程體系,使現代技術與傳統專業內容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新的體系。現在我們的本科生課程與國外相比已經非常多了,如果一味靠增加課程來適應新發展,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而且沒有留給學生自己思考、自我設計和探索的餘地與時間,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怎麼調整,不妨換個思路

    “曾有一段時間,一提學科專業調整就想到要增加學科專業,某某大學有什麼,我們也要有什麼,沒有的就要補上去。其實,應該具體分析,哪些學科專業是需要加的,哪些卻不必。如果不考慮到原有資源的優勢,硬要去追風,什麼熱就辦什麼,結果花力氣不小,卻辦出一批水準不高的專業。”劉西拉委員説。

    “瞄準人才培養的空白地帶”是錦州醫學院調整學科專業的思路。人大代表、錦州醫學院院長席煥久介紹説,應對中國加入WTO的挑戰,結合當前醫學院校的就業形勢,錦醫開設了“醫療保險”專業,結果學生還未畢業,就已被“訂購”一空。

    其實,調整學科專業沒有定法。目前學科專業調整大多是“去掉定語”:如將旅遊管理、旅遊文化、旅遊經濟等統統去掉“旅遊”二字,變成管理、文化、經濟等,這是縱向的合併。白同朔代表提出了一個新的改造思路:為了突出特色,考慮就業方向,不妨也搞些橫向合併,比如合併成旅遊專業,將管理、文化和經濟串在一起。

    “學科專業是一個相對來説比較剛性的結構,而社會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其實,學生學習的某個學科專業,是由幾十門課程組合而成的,因此,雖然學科專業是剛性的,比較難調整,但課程結構是由一門門的課組成的,可以快速對某些部分進行調整。彈性學制的施行,是學科專業調整的重要保障。”白同朔代表説,“各高校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現在,高校雖實行了選修制,但必修課仍然過多,應該增加選修課的數量。”

    學科專業調整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一種由學校自主面向社會需求舉辦學科專業的靈活機制。早在4年前,武漢大學就曾考慮過設立一個WTO專業,以應對未來的需要,但按照規定,學校開設本科專業必須經過主管部門的審批,而且一般時間較長,武大採用了一個變通的辦法:開設WTO強化班、試驗班。“有關部門應逐漸放開,讓更多辦學聲譽好、學科實力強的高校自主設置專業,使學科專業可以隨社會發展需要隨時調整。”侯傑昌代表説。

    對這個問題,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明達認為:“學科專業調整,小面積要快步走,大面積要穩步走。”(劉繼安)

    《中國教育報》2002-3-14


上海交大獲准自主設置本科專業
教育部批准六所國內高校自主設置本科專業
安徽高校專業設置將引入“淘汰機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