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性教材出版 哈爾濱大中學校校長人手一冊

    一個男孩吻了一個女孩,女孩擔心地問好朋友:“我會懷孕嗎?”黑龍江省少年研究所在一所中學搞調查時遇到的例子説明,在校學生對性知識的了解少得可憐。

    日前,我國首部關於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教材在哈爾濱正式出版。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中學和大、中專院校的健康教育教師、校長必須人手一冊,圖書館、閱覽室必須要有此套教材,學生可作為課外讀物。

    據介紹,該書針對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年齡段的青春期青少年,共分3本,總計30余萬字。教材內容由淺入深,主要有青春期性發育、性心理特點和障礙、性保健和自我保護、性罪錯和預防、性倫理學、婚戀期性教育、性生活避孕、性功能障礙等。

    其實早在去年,哈爾濱市教委就將性教育列入中學教學計劃,要求各校每學期至少開展三次青春期和性知識講座,一項涉及性教育內容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正在展開。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雖然大部分初中開設了健康教育課,但涉及性知識的章節很少。而高中根本沒有教材,只好由生物課“代替”。“老師挑著講,學生偷著看”現象普遍存在。

    哈市65中較早開展了性教育,學校為每個學生都建立了青春期檔案。可是,有一件事還是給校長田自珍留下很深的印象。

    去年6月,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男生女生青春期性知識展覽”時,有兩塊涉及人體“隱秘”部位等內容的展板被“翻”過去了。有人認為:“還是不看的好,怕誤導學生。”

    但是田校長不贊同這個觀點:“越不讓學生看,學生越覺得神秘。”

    展板翻過來了。雖然學校在參觀前專門開展了一次性知識“普及”,但還是有相當多學生羞澀地低下了頭。“應該引導學生把性知識看做一門科學,正確對待。”田校長説。

    對此,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係的蘇曉婷副教授有更深的感受。去年暑期,她參加了在北師大舉辦的首屆國際性健康研討會,日本學者介紹在小學六年級課堂上教師教學生如何戴避孕套。“這樣的知識,我在大學裏也不敢講啊!”

    蘇曉婷認為,我國的性教育一直處於封閉狀態,從而導致人們在觀念上的偏差,認為性是骯髒、不道德的行為。青少年一旦發生“性越軌”行為,往往遭到的是譴責、批評、訓斥。這種教育方法,是不懂科學、不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表現。

    因此,要“疏”而不是“堵”。蘇曉婷提出,性教育應該是終生教育,不能等到了特定時期再進行教育。而應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在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性教育。

    比如,在幼兒園要對孩子進行性別的教育,讓小學生認識身體構造,了解性生理方面的術語,如“乳房”、“懷孕”、“性交”等。這時候,孩子並不明白詞的意義,也就不會産生聯想,從小在他們心中打下正確和科學的認識。到了中學,他們對這些名詞就見怪不怪了。這時,再介紹人類的懷孕與分娩過程,正確認識性交是婚姻中愛的親密行為和生命産生的過程,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習分辨色情與性、喜歡與愛情的不同,以及學習與性有關的社會問題及情感問題,滲透性道德、心理、倫理等方面的知識。

    大學生的性教育更不可忽視。參與編寫首部性教材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心理學教研室講師彭濤認為,大學生性心理偏離發生率驚人。一項對某市5所高校所作調查的結果顯示,同性戀佔5.1%,露陰癖5.2%,窺陰癖4.3%,異裝癖2.1%,戀物癖1.3%。

    現在一些大學為便於管理,將男女寢室分開,限制男女生過分接觸。彭濤認為,恰恰由於這種過度預防,為同性戀的發生創造了環境。曾有一個大學生來到彭濤的心理診室,直言不諱地訴説同性戀狀況。

    “‘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對目前部分大學生的這種婚戀心態,彭濤認為很不理性,應通過對開展性道德、性倫理、性心理等教育,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專家認為,性安全也是性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記者注意到,作為首部性教材的3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章節,即“常見性傳播疾病的預防及艾滋病的預防”。編者説,這是出版此套“性教材”的初衷和目的。本報記者亓樹新

    《中國青年報》2002年1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