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紡織上游産業之困:殘酷的無形之手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6 月12 日 |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者按·

在6月2日和6月9日本版塊“紡織業國情”系列調查中,針對國內紡織業存在的問題,在紡織産業的上游的産業佈局和投資環節,我們對“塊狀經濟”和“投機資本”所帶來的弊

端進行了調查和報道。在本期,同樣是在産業上游,我們針對紡織業最主要的原材料行業——棉紗紡織和化纖生産行業進行調研。

在記者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市場規律這只“無形之手”左右了上述兩個行業的存亡:棉花(資訊 論壇)價格、原油價格的波動會傳輸至紡紗、化纖環節,進而會影響服裝業的原材料成本。而對於貿易形勢、原料價格變動判斷的失真,則進一步加劇了紡織企業的困境。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無論是從貿易環節、服裝製造環節,還是從棉紡、化纖生産環節,單一環節的調整都將無力挽救紡織業整體。所以對於政府決策者,以及企業經營者,重視市場規律,系統地把握産業鏈條每一個環節所出現的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

紡織上游産業之困:殘酷的“無形之手”

本報記者 蔡一飛 江蘇、上海報道

王洪福是江陰市祝塘鎮服裝協會秘書長,最近他開始向協會下屬服裝企業發放調查表,調查上游紡紗企業的各種紗價格。

祝塘服裝協會下屬5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針織服裝企業,生産的産品100%出口。由於受到歐美特保等貿易摩擦的影響,協會下屬企業接到的訂單量同比下降了30%-40%,而企業的毛利率也下降了20%。

服裝出口的利潤無法擠佔,甚至已經無法預計。“往上游想辦法”是他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性,協會企業每月幾千噸的用紗量也增加了協會和紗廠談價錢的底氣。

“本地生産的紗要比外地,比如山東、河南等地的紗平均每噸高出300元-500元”,“我們並不了解紗廠的利潤構成,也不知道紗的價格能不能降下來”。因此這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造成紗價格差異的原因,是品質差別還是成本差距。

如果品質、價格都差不多,“我們還是傾向於用本地紗”。協會副會長王文芳説,如果品質相差不大但是價格差距很大,協會企業就會考慮改用外地紗。

不過,王文芳並不樂觀。據他了解,紡紗企業的利潤也很薄。

紗廠之困:

棉花價格波動與服裝企業訂單銳減

對紡紗企業來講,目前市場的關鍵詞應該是漲價。

因為原材料的價格在上漲。以328棉為例,3月初每噸的價格為11900元,到6月9日每噸的價格已經達到13228元,漲幅超過10%。

棉紡織業以棉紗、坯布等初級産品為主,原材料價格與國際價格聯動,而且原材料佔成本的比重高。根據相關統計,棉紡織業中,棉花大約佔總成本的65%-70%,也就是説,如果棉花漲10%,棉紡織業的成本將上升6%。而棉紡織全行業的平均利潤在1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棉花價格上漲到17%,就將吞掉全行業利潤。

同在祝塘鎮的茂達棉紡廠生産負責人認為,根據經驗,今年棉花的價格還將繼續上漲,“現在還沒漲到位”。

但是紗成品的價格漲不上去。

茂達棉紡廠負責人介紹説,和今年年初相比,他們採購的棉花價格每噸上漲了2000元左右,其中新疆棉上漲了3000元/噸。由於茂達主要生産非常規紗,“做別人不做的”,而且基本上採用以銷定産的方式,因此按正常情況,應該是“棉花漲多少,紗就應該漲多少。但是,我們廠的紗最多也就漲了1000元/噸”。

而對於絕大多數常規紗生産企業來講,這1000元/噸的上漲空間是根本不存在的。

有行業人士打比喻,常規紗就像食鹽,雖然所有的下游企業都要使用,但是所有的棉紡企業都可以生産。據新華社資料,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的棉紡織企業達到5322家,比2003年增加了912家。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1999年我國全國紡紗産量為566萬噸,2004年紗産量則達到了1080萬噸,增長了90%以上,平均每年增長16%。

另有預測説,2005年國內棉紡業産能增長率為12%-15%。

用祝塘服裝協會的話是,不用這家的,可以用別家的,可選擇面非常廣。

另一方面,由於歐美特保等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已經先期出現在紡紗企業。據了解,按慣例,服裝企業5-6月份接的定單,一般在8-9月交貨,這個時候應該開始向紡紗企業下訂單;而服裝企業訂單量的銳減,已經直接導致紡紗企業6-7月訂單數量的大幅度下降。

原本産能就已經飽和的紡紗企業,突然遭遇到市場購買力下降的衝擊。

更大的問題在於,這是一個未曾預計到的衝擊。事實上,由於2005年1月1日,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取消,不少企業早在去年就將主要精力放到迎接取消配額後的市場機會上來。而對於棉紡織企業來説,在經歷了2004年原材料大漲帶來的打擊之後,後配額時代更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常熟一家紡織企業去年年底就開始清貨,儘量將存貨賣出,並且新建了廠房,“只要市場需求開始增加,我們就馬上加大生産,隨時進入市場”。而這,幾乎成為行業普遍的心態。

來自期貨市場的數據顯示,2005年4月我國紡織企業棉花原料平均庫存時間比3月延長了3天,庫存量為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企業數量明顯增加,其中庫存45天和60天的企業數量合計佔紡織企業總量的72%。

庫存帶來的毀滅性打擊,至今讓無錫某棉紡廠辦公室主任記憶猶新。2003年,由於受到氣候影響,棉花産量減少,棉花供應嚴重不足。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不再次發生,2004年初,該企業一口氣吃進幾百噸棉花。此後不久,國際棉花市場價格下跌,幅度達到每噸數千元,這使得該企業紡成紗的價格比棉花的買入價還要低,虧損達到數千萬元。

在2004年初,受到這次棉花價格波動影響的企業並不只一家兩家。來自行業內的消息説,不少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參加了這次棉花囤積戰,而那些沒多少資金實力的小企業倒躲過一劫。

來自服裝企業的消息顯示,目前紡紗企業雖然沒有降價的措施,但原本紗到付款的付款方式最近已經可以延遲到一個月甚至一個半月後付款,只要“把紗先賣出去再説”。

化纖行業性虧損:

原料價格上漲與産能過剩

與紗廠們的困頓相似,紡織業的另一原材料端口——化纖也不能讓人輕鬆。

化纖已經成為服裝業70%的原材料來源,目前,我國化纖産量位列世界第一。但是,化纖已經走向全行業虧損邊緣。據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的資料,2005年第一季度,化纖企業虧損額為5.14億元,同比增長了60%,行業虧損面達到30.5%。中國化纖經濟資訊網首席分析師朱伯良相信,未來2-3年內化纖業現狀不會有太大改變。

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是一個原因。

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變化很大,而我國化纖原料對國際市場依存度很高,化纖原料成本在生産成本中所佔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一季度已高達93%。

因此,今年一季度合成纖維原料進口數量275萬噸,金額增長46.42%,平均價格增長40.68%,其中PTA進口160.08萬噸,金額增長52.33%。也就是説,今年第一季度,化纖業僅僅因為合成纖維原料上漲而付出的成本代價就高達136億元。

化纖業的毛利率從去年一季度的10.1%下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6.7%,已經處於行業虧損的邊緣。

但實際上,産能過剩才是化纖業虧損的根本原因。

而且是嚴重過剩。 統計顯示,今年化纖業開工率已經降到歷史最低水準,其中大聚脂的開工率只有65%,晴綸業開工率為85%,錦綸業不足80%。記者在江蘇採訪時發現,基本上所有化纖企業都開工不足,一些企業近十條生産線,只有兩到三條開工生産。浙江有媒體報道,已經有企業將化纖生産線進行轉讓。

中國化纖協會一研究員説,從1999年開始中國化纖業産能以每年100萬-150萬噸的速度增長,截至2004年底,化纖産能已經達到1650萬噸,是1998年産能的3倍。而且由於市場和原料的影響,建成未投産的産能仍居高不下。

以聚脂滌綸為例,其佔整個化纖業80%左右的産量。2001年左右,聚脂滌綸業的技術實現了徹底國産化,因此使整個投入成本降低了70%,一般投資聚合能力在15萬-18萬噸的生産廠,大約需要3個億資本。而當時化纖業還正因為高利潤而受追捧,這帶來了行業大發展,2004年産能達到2000年的3倍。

事實上,去年化纖企業已經無法開足生産,今年的情況就更加變本加厲。

江蘇某化纖企業人士説,原材料價格上漲,化纖産品的價格又因為受到價格戰的影響下降,我們現在是開一天虧損一天。對化纖企業來講,營利或者是虧損,目前已經不是企業的目的,化纖企業目前的指標是現金流,為保證企業資金鏈不斷裂。

這就帶來一種畸形發展的境況——只有原材料不斷上漲,化纖企業才能從原材料上漲的差價中實現保本,甚至可能賺到微薄的利潤。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