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信資本搶灘中國通信市場

劉曉峰 安吉

    中國的電信市場是各大跨國公司的必爭之地,尤其今年更顯出與以往的明顯不同。在全球經濟步入低谷,IT産業開始衰退的背景下,幾家全球著名的跨國公司非但沒有縮減在華的投資卻毅然增加了數億美元的投入。全球電信資本開始向中國市場挪移,這種挪移尤以通信産業最為明顯,與以往的淘汰性轉移不同,技術投資比例顯著的增大。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都期望來自中國市場的獲利能夠很快在其全球收益中佔到重要的份額,一方面全球經營環境惡劣,中國市場似乎成為惟一的安全島,一方面WTO為中國市場營造了新的獲利可能。

    

    背景資料

    

    中國市場成為投資安全島

    

    在我國正式簽署WTO協議前夕,愛默生以7.5億美元為代價鯨吞華為子公司,阿爾卡特以3.12億美元現金換取上海貝爾“黃金一股”控股權,兩大事件幾乎發生在一週之內,這在以前絕無先例。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大型跨國公司正在加緊調整其全球發展戰略,準備以優勢區域為突破口,利用全新的戰略佈局,以期在全球IT及電信業萎縮的大環境下,搶先在行業內投資最安全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站住腳跟,獲取未來東山再起的最佳資本,重新整合其在全球電信製造業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就在10月初,迫於經營壓力,阿爾卡特剛剛宣佈準備以海底光纜網路業務及光纖業務為對象追加裁員。在宣佈收購華為子公司的前一天,愛默生已向投資者發出預警,其每股收益從先前預計的3.30美元,降為3.01美元,下挫的原因歸結為“經濟的持續低迷”。不過就在發出預警的同時,愛默生意味深長地表示“將進一步進行結構調整”。第二天,作為調整的重要步驟,鯨吞華為子公司的計劃即告出臺。

    

    愛默生是一家以中央控制系統、自動化軟體生産為主的大型跨國企業,其主要服務領域為電腦、電信及網路,業務遍及北美、歐洲、亞洲及拉美地區,在全球擁有超過12萬員工,在中國有1萬名員工。愛默生7.5億美元現金支付完成對華為科技的子公司安聖電氣後,安聖電氣的業績將被整合至愛默生的2002年會計年度首季業績中,而愛默生預期獲利將會增加其每股盈利和營運資金,愛默生去年在亞洲的銷售額總共為13億美元。愛默生認為此次收購將有助公司在亞洲發展網路電源系統。

    

    與愛默生前後腳,來自法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宣佈以3.12億美元現金為代價,開始控股上海貝爾。根據資訊産業部與阿爾卡特簽署的關於建立股份制企業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諒解備忘錄,阿爾卡特將從中方股東收購上海貝爾10%加1股的股份;阿爾卡特還將通過另一協議,買斷上海貝爾另一股東比利時政府擁有的8.35%股份的全部。在這兩筆需支付3.12億美元現金的交易結束後,阿爾卡特將擁有該公司50%+1股的股份,其餘股份歸中方所有。同時,阿爾卡特在華的主要經營業務將併入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並將原上海貝爾有限公司由中外合資企業改制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有限公司,新成立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建成亞太地區業務中心。由此,阿爾卡特將成為第一家在中國電信領域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國際公司。

    

    作為世界知名的大型電信設備提供商,阿爾卡特在亞太地區業務相對較弱,而亞太區特別是中國市場又是今後電信設備投資最為活躍和潛力最大的地區,當各大電信設備巨頭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亞太、投向中國時,阿爾卡特在這一區域還恰恰缺乏一艘“旗艦”,如果能將上海貝爾這個多年形成的很強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覆蓋全國的行銷服務網路納入阿爾卡特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無疑將大大加強阿爾卡特在亞太地區和在中國本土市場的製造能力和市場份額的擴大。

    

    新公司一旦獲准成立,消失的將不僅僅是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中國),另外幾家阿爾卡特在華的合資企業也將由於併入到新公司中去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家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國內通信製造企業中的“巨人”,並將作為阿爾卡特在華惟一的投資運營企業和惟一經營渠道。同時它的生産製造平臺將是阿爾卡特在中國投資的惟一生産製造平臺,能將重要産品在中國本地化,並成為阿爾卡特在全球主要的生産製造基地。阿爾卡特預計,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銷售額在運營的第一年將達20億美元,新公司將在頭三年的運營中實現10億美元的出口。

    

    前沿資訊

    

    跨國公司加緊啟動電信利潤源

    

    其實在阿爾卡特和愛默生之前,諾基亞早已對中國有了戰略投資舉動。2000年5月由諾基亞及其合作夥伴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興建的北京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星網(國際)工業園,隨著北京諾基亞公司的悄悄入駐和投産已正式啟動,當我國正式簽署WTO協議時,它所生産的手機已開始源源不斷地出口歐洲了。

    

    星網(國際)工業園是以北京諾基亞公司為龍頭,吸引全球和國內主要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共同組建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産業基地,一期項目共引進15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另外還有3家企業進入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約有10家配套廠商在開發區完成工商註冊,使星網(國際)工業園一期投資總額超過5億美元。目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為星網(國際)工業園劃撥50公頃土地,並計劃再增加50公頃,引進超過20余家國內外著名企業。

    

    據了解,手機目前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産品,不僅北京諾基亞近年來出口和上繳稅金連續居北京榜首,摩托羅拉、愛立信的合資企業的出口額在所在地也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星網(國際)工業園各成員更將完成較高的出口以及國際市場佔有量,預計將有一半以上的産品用做出口海外市場。若按面積算,已遷入星網(國際)工業園的北京諾基亞公司已成為諾基亞最大的生産廠房,北京諾基亞公司從此將實現世界一流的生産運做和快速靈活的經營管理,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並成為世界級行動通訊産品生産中心。

    

    在諾基亞星網工業園的手機開始出口歐洲的同時,11月7日至8日摩托羅拉全球董事會在北京召開,這個日子正好選在決定中國正式加入WTO大門的多哈會議前一天。這次董事會上除了賴炳榮先生繼續遊説董事們把摩托羅拉全球製造業中心和人才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外,還宣佈未來5年將再投資中國66億美元,從1993年累計算起,到2006年摩托羅拉對中國投資達100億美元。隨後,全球最大移動通訊網路設備供應商愛立信亦計劃在未來5年內,對中國投資金額將倍增至50億美元,以增加産品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亞洲是愛立信産品銷售成長最快的區域,而愛立信産品在中國銷售金額,則佔亞洲之半。

    

    據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楊邁介紹,愛立信將把在中國的生産、研發和人才等資源優勢納入到公司的全球戰略規劃和發展中去。在愛立信推廣産業供應鏈的進程中,中國已經成為供應中樞。我國加入WTO後,中國作為愛立信供應鏈的中樞,不僅會帶來國外供應商的投資,也給本國企業帶來了直接參與生産、出口、增加就業和提高競爭力的機會,這將會大大推動中國本地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據了解,在愛立信公司制定的今後五年在華發展計劃中,愛立信及其全球供應鏈在中國的高科技投資將從2000年的24億美元提升到51億美元,中國供應中樞出口到愛立信其他市場的年度出口額增加到45億美元。去年,愛立信公司實現全球銷售額260多億美元,在其他地區的産品採購額達100億美元,在中國的採購額為149億元人民幣。

    

    遠景分析

    

    本土企業得到了什麼?

    

    在跨國公司看好中國朝陽産業將資本大量灌注中國市場的同時,我國本土企業得到了什麼?

    

    作為阿爾卡特在華的17家合資與獨資企業之一,上海貝爾成立18年來,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通信産業中舉足輕重的大型電信設備供應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交換系統生産廠家之一,在國內語音交換設備市場佔有1/3的市場份額,去年銷售額達108億元人民幣,比去年阿爾卡特其他在華企業的總營業額10億美元還略高。

    

    對於上海貝爾的中方股東來説,失去對上海貝爾的主導權固然可惜,但是從上海貝爾的前途來説,這一步走得還算值得。

    

    首先,隨著國內通信市場的逐步開放,外資和本土的通信設備製造企業成長迅猛,上海貝爾已經逐漸失去交換機時代的風光。儘管上海貝爾的交換機産品仍然號稱全國第一,但是在新興的行動通訊設備和光傳輸設備市場方面,上海貝爾處於剛起步的階段,明顯落後於其他競爭對手,在移動設備市場上,上海貝爾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2%。而阿爾卡特能夠提供世界一流的通信技術,為上海貝爾輸入新鮮血液,同時也會使上海貝爾的産品線更加豐富,更有競爭力。

    

    其次,無論是對上海貝爾還是對於國內整個通信行業來講,更為關鍵的是,由於將被納入阿爾卡特全球六大研發中心之一,中國公司將因此有了世界級的研發中心。阿爾卡特承諾將在新公司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規模為3500人的資訊技術開發中心,同時將創辦一個研究和創新中心,從事電信/IT前沿技術的研究。

    

    另外,利於公司的國際化經營。目前上海貝爾銷售額的10%來自於海外市場。但是“國際化經營”不僅僅是一個“業務收入有多少來自海外市場”的概念,還要看這個企業的組織結構、經營模式、管理理念等是不是國際化的,現在的上海貝爾距真正的“國際化經營”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而從合資公司轉製成為股份制公司後,將會更有利於公司將來的資本運作,比如上市,還可以通過國外公司通行的期權獎勵的辦法激勵員工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原來做不到的。

    

    而華為轉讓營利能力很強的安聖電氣的全部股份又為何圖?從華為的財務報表看,華為的發展並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營利狀況良好,安聖電氣也基本保持了與華為公司的同步發展,而且其主導産品通信電源的市場佔有率在國內市場位居第一,並且在亞太市場也佔有32%的市場份額。從全球競爭的角度看,一個公司要生存,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因此華為不是因為經營困境而出讓安聖電氣,那麼只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核心業務,因為華為的電源産品雖然賺錢,每年增長率在30%左右,但華為的核心業務在光網路、寬頻和第三代行動通訊産品,它的光網路産品已經連續五年實現翻番增長,因此剝離電源等非核心業務,將更有利於華為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

    

    從上海貝爾和華為事件讓我們看到,企業調整産品結構不能等到陷入困境。很多企業進進出出地買賣公司都是在企業尚在上升階段時完成的,而不是在開始走下坡路時才開始調整。我國已經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國內的電信企業是否也要把遊戲規則儘快與國際接軌了!

    

    他山之石

    

    開放市場 擴大需求—新加坡發展電信業給我們的啟示

    

    如何在國際經濟環境當中,更科學有效的發展和管理通信産業,是我國的通信主管部門面對的挑戰。日前,記者應邀訪問了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並專門了解了新加坡的通信發展狀況,發現新加坡有很多經驗值得剛加入WTO的我國借鑒。

    

    新加坡電信市場在2000年4月全面開放後,本地和外國的國際企業可以申請執照在新加坡提供電信服務。市場開放也解除了公共電信服務的外國直接與間接持有股許可權制。到2001年2月為止,新加坡政府已經發出了25張基本業務執照,190張通訊增值服務執照。最近獲得執照的國際企業包括Davnet、Flag電信、QALA寬頻和世界網。持有執照的運營商商家可以推出多元服務,這包括國際電話、國際直撥電話、國內和國際租借電路線、流動電話和傳呼服務等等。

    

    市場開放帶來了電信業高度競爭,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以及價格更具競爭性的服務。自2000年4月以來,國際直撥電話的收費,同國際10個主要城市(包括倫敦、紐約和東京在內)比較,已經跌了超過60%。新加坡的繁忙和非繁忙家用電話收費是世界上收費最便宜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的電信業得到持續擴張的國內消費市場支援,到2000年底,新加坡的總人口當中,有將近75%註冊使用行動電話,使用傳呼服務的有25.7%,撥號網際網路的訂戶則有59.5%。而固定電話線超過190萬戶,普及率達到59.3%。訂戶的劇增導致現有電話線的7位數號碼,必須在2002年由8位數號碼來取代。

    

    新加坡已經推出了第三代電話服務和應用,政府在2001年4月發出3張第三代頻普執照給第一通,新電流動與星和流動電話這幾家公司。此外,新加坡還推出一項2億新元的“無線連線計劃”,來促進和鼓勵從事設施開發,特有服務供應和設計資訊內容的商家,去開發無線通信産品和有關的服務。

    

    通信的連接速度對新加坡的資訊通信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新加坡網際網路的連接速率從1999年3月的393Mbps提升到去年8月的1510Mbps,傳遞速度提高了284%。新加坡與30多個國家有直接高速網路聯繫,其中包括中國、日本、澳洲、印度、歐美地區等。

    

    1998年6月,新加坡推出了世界首個普及全國的寬頻網路,稱為“新加坡綜合網,這是為每一個人而設立的網路系統。商家可通過這個系統,推廣互動和多媒體寬頻的應用和服務。目前有99%的家庭,辦公室和學校能夠連接新加坡綜合網。

    

    在2000年9月,新加坡綜合網已經吸引了25萬名用戶。那些對寬頻網路不熟習的人可以通過新加坡綜合網學習站的120台具備寬頻功能的電腦,嘗試這個系統。至2000年年底,在這個學習站學習應用新加坡綜合網的人數達6.9萬。通過試范學校快捷發展策略(FastTrack@School Pilot),有27家學校的學生在校方的協助下,運用寬頻網路系統。到2001年4月,新加坡寬頻網路的訂戶達到30萬戶,到2001年底,訂戶的數目將增加到40萬戶。

    

    為了保障業者的權益,新加坡政府實行了”通信服務競爭守則“,以確保在新加坡電信市場營業的企業,能夠在投資和擴充業務方面獲利、防止市場壟斷以及維持通訊、寬頻網路服務水準。此外,新加坡也立法保護電子商務交易和智慧財産權。1998年7月通過的電子交易法案,為電子交易提供了法律保護。新加坡的智慧財産權法律也符合國際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標準,為智慧財産權提供一個有保障的安全環境。

    

    人們掌握資訊技術的應用不但對資訊産業的發展極為重要,同時對資訊技術的普及化也有密切的關係。在政府、企業和各方面的推動和協助下,上網的新加坡人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了超過130項的網上服務,例如辦理銀行的來往交易,購物或者申請工作,運用網際網路來處理。資訊技術的革新帶來了種種的好處和方便,新加坡人因此開始通過網際網路申辦各類執照、出生登記和報稅等。在1999年,每10個新加坡人當中就有3人使用網上報稅。

    

    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也積極提倡電腦培訓課程與電子商務專業人員訓練計劃,栽培資訊産業有關行業的人才。另外,政府其他部門如移民廳也會加以配合,優先處理資訊業人才的入境申請,方便他們在新加坡作長期逗留與工作。預計到2003年,新加坡35%的勞動人口將具備資訊技術知識。

    《經濟日報》2001年12月18 日


中國鼓勵國內外投資者進入通信市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