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發展虛擬經濟要適度

徐東華

    虛擬經濟是“新經濟”的內容之一,它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依託,實現資産價格與收益的快速增長,促進實物産業快速發展。但如果虛擬經濟脫離實物産業過度膨脹,與經濟發展、産業結構調整不協調,難免有引發泡沫經濟的危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東華特此撰文提出:

      要與産業結構調整相協調

    新經濟興起是一場産業結構大調整,它為資本流動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從根本上説,決定虛擬經濟狀況的是産業結構水準與調整速度。

    虛擬經濟脫離實物産業擴大化發展,會使實物産業承受巨大風險,一旦支撐虛擬經濟的實物産業發生問題,將對虛擬經濟和實物産業本身造成毀滅性打擊。同樣如果貨幣形態的財富與實物形態的財富高度分離,也終將形成日趨膨脹的金融泡沫,因此虛擬經濟脫離實物産業運作後果嚴重。脫離實物産業的虛擬的泡沫經濟難以持續長久,最終必然崩潰,導致金融資産全面縮水。

    所以虛擬經濟發展不能脫離實物産業,應與産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發展虛擬經濟需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虛擬經濟要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依託,推進新技術産業發展,並以這些産業為主導構建新的産業發展體系;二是發展虛擬經濟在産業選擇上要以新技術産業、高增長産業、有發展優勢産業和經濟支柱産業為對象,為其提供虛擬化支援;三是虛擬經濟發展要有利於區域産業調整,讓一部分資本從傳統産業和高成本地區退出,轉入新産業和低成本地區,為産業轉換與區域性專業化分工提供轉換空間和依託;四是實施中小企業發展的資本虛擬化戰略,開創中小企業融資新思路。

    控制虛擬經濟的泡沫風險

    1.防範資産縮水對産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産業超常規發展必然誘使金融市場的大量資本進入該産業,由於虛擬經濟運作的規模、速度遠大於實物産業,所以對實物産業的衝擊更大。要控制虛擬經濟風險,避免資産縮水對産業發展的負面影響。

    2.消除泡沫經濟膨脹下掩蓋的結構性矛盾。虛擬經濟最初依靠實物産業發展起來,當它脫離實物産業做獨立運動時,極易掩蓋産業結構性矛盾。我國已進入産業結構深層次調整期,要以産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回升,否則,虛擬經濟的高度膨脹,會掩蓋原有産業結構的矛盾,即使經濟短期回升,也難以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3.對虛擬經濟“資訊不對稱”要有手段。資訊披露成本的存在不能鼓勵企業積極披露資訊。虛擬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及資訊不對稱,造成了虛擬經濟自身不穩定和脆弱性。它的形成是技術與制度條件的結果,所以關鍵在於“度”的把握上。宏觀經濟的資訊不對稱可以通過制度的完善加以改進,對處於經濟追趕型的中國,有關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4.産業調整與制度安排應和經濟發展同步。在産業調整與發展戰略上需考慮國際化因素,克服經濟增長與産業調整的不同步,並做好制度安排,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警惕和防範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危害與衝擊。此外,還要警惕國際投機資本的襲擊。

    要趨利避害強化監管

    1.産業政策必須符合國情。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虛擬經濟系統。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調整,要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強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建立符合國情的政策體系。

    2.加強監管,控制虛擬經濟系統風險。監管可以改善資訊不對稱問題,避免從眾行為給虛擬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實行監管有利於産業重組,加快産業調整。金融監管一方面對交易人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機構公開交易資訊和雙方的財務狀況,能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降低其風險性。監管制度的建立,使交易透明度提高從而減少交易成本。此外,為遏制虛擬經濟的無限膨脹,政府還應建立社會信用制度。

    3.規範産業資本的流動方式。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與資本流動的加快,使金融風險增大。我們必須調整與規範産業資本的流動方式以降低風險。一是繼續實施擴張性政策,大力啟動經濟,控制資本外流;二是提高國內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信譽等級,提高投資回報率,恢復投資者信心;三是保持一定的利率風險貼水,使國內利率不低於發達國家,促進國際資本向國內回流;四是克服貶值預期的出現和擴散,防止出現切匯導匯風潮。

    4.綜合運用宏觀體系防範經濟風險。一是彌補金融制度缺陷,降低不良資産比例,避免經濟風險。二是彌補對外開放的缺陷,加強外匯管制,規範資本出入方式,防止尋求短期利潤為目標的不穩定國際遊資的侵入。三是彌補發展虛擬經濟的不足。政府要運用貨幣、利率、稅收、財政、國債、工資收入等經濟杠桿來調整實物産業,進行總量控制,淘汰過剩經濟部分,實行産業轉移,我們要借鑒國際經驗,使虛擬經濟發展能趨利避害,推動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經濟日報 2000.10.11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