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專家分析中國糧食短缺 三農問題成重點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導致電力能源供應越來越緊張,缺口越來越大的同時,工業用地增多,都市化速度加快,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等原因,已經導致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峻。而農業生産效益低下,農産品價格低,農民稅費重,以及農民的土地權利等問題更擴大了糧食不足的缺口。

中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不僅引起了中國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也為西方媒體和學者所關注。中國糧食短缺問題已經成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媒體重點報道的對象和學者重點研究的課題。

西方學者分析中國糧食危機

西方媒體在援引中國官方的統計數字進行報道時稱,儘管今年中國穀物豐收,糧食增産,總産量能達到4.55億噸,但仍不能滿足4.93億噸的需求,供應缺口達3800萬噸左右。它們在報道中指出,中國的耕地面積連年減少,1996年以來已經減少了670萬公頃。過去4年來中國的糧食産量連續下降,去年的糧食産量是4.3億噸,創14年來的最低水準,中國的糧食儲備去年也降低到20年來的最低點。

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地球政策研究所”的創始人、所長萊斯特.布朗指出,在1950年到1998年的幾十年間,中國的糧食産量經歷了大發展的時期,産量增長了4倍以上。但是,布朗説,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農耕地大肆被佔用,種植面積減少,中國的糧食産量從1998年開始走下坡路,到2003年糧食産量減少了7千萬噸,幅度之大超過加拿大當年的糧食總産量。

萊斯特.布朗幾年前曾撰寫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布朗在書中對中國糧食危機的論述,在中國影響很大。他説,造成中國糧食産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業發展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大約減少了16%左右。

布朗:“致使種植面積減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當其衝的是東部地區嚴重缺水,農作物水利灌溉不足;另一方面是過去幾十年來東西部地區的農田和土地沙化;還有一方面是農業用地被徵用,作為居民住宅、工業用地或者汽車公路。”

布朗特別指出,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僅去年就新增機動車200多萬輛。他説,車輛大增,必然要修建很多公路和停車場,這就會佔用很多寶貴的耕地。布朗説,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中國的工業化已經佔用了很多農業耕地,而發展以汽車為主的交通系統,會使農業用地被徵用的情況更加惡化,土地減少的速度更快。

他説,“我認為,中國必須要重新考量他們的交通政策。我建議,中國應遠離以汽車為主的交通系統,而以鐵路等現代化運輸取而代之。因為中國沒有足夠的土地來興建一個以汽車為主的交通系統,同時又養活十幾億的中國人。”

布朗承認,世界上很多大的汽車製造廠家都已經進入中國投資建廠,但是他説,中國應採取一些措施,不要鼓勵人們購買汽車,否則任這種局勢繼續下去,中國就可能會失去糧食的安全保障。他説,丹麥汽車的銷售稅跟車價本身一樣高,這就是為什麼在哥本哈根,大約37%人外出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車,其次是公共運輸系統,第三才是私家車。

世界糧價上漲原因探究

作為美國的農業問題專家,萊斯特.布朗認為,中國糧食種植面積日益萎縮,産量減少,庫存降低,勢必會增加糧食進口,添補供應缺口,可能會導致世界糧食市場的價格上漲,影響那些依賴糧食進口的低收入國家的政治穩定。

布朗還比較了中國電力能源短缺和糧食短缺的問題。他説,電力短缺的問題中國尚能應付,因為中國豐富的風能資源還遠遠沒有開發,所以問題不是中國有沒有足夠的電力供應,而是中國能多快開發風能資源。不過,他説,沒有電,人們還能照樣活下去,但是沒有食品,人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對於萊斯特.布朗發出的中國糧食危機的警告,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能源問題專家茅于軾指出,糧食不像石油能源,全球供應緊張短缺,價格持續暴漲。茅于軾認為,就全球的糧食供應來看,生産一直供過於求,價格看跌。

他説,中國雖然每年進口大約2000萬噸左右糧食,但遠低於日本每年進口的大約7000萬-8000萬噸糧食,因此不會抬高糧價,從而對國際市場造成衝擊。

四種危機的真假虛實

同時,茅于軾指出,在世界糧食市場價格疲軟的時候,中國政府每年拿出不到1%的外匯儲備來進口糧食,從財力上來講也不會造成什麼負擔。況且,中國的糧食生産成本高,以低於國內的糧價去從國外進口糧食,這在經濟上是很合算的。所以,他認為,只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讓市場決定商品的價格,中國就不存在什麼糧食危機。

茅于軾説,“能源危機是不現實的,糧食危機是不存在的,水危機沒有那回事兒,金融危機才是真的。像這種問題,只有深刻地懂得市場的人,才會看得比較透。而很多主管經濟的人,總是覺得不放心。總喜歡用人為的方法,市場之外的力量來管。糧食問題,石油問題都是這樣,包括現在的電力問題。”

效率低、剪刀差與稅費重

設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農村發展研究所”土地法和土地政策律師、北京代辦處代表李平博士認為,這些年來中國糧食減産,基本上歸因于效益低下,農産品價格低,工業産品價格高,農民打工的收入遠遠超過種糧的收入;另外,還歸因于農民的稅費特別重,種地種糧不合算;此外,大量農業用地被徵用來進行非農業用途的開發,以及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等。這些都是導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産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他還指出了目前尚未被有關部門研究和重視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因。

“中國現行的土地,農民對土地上沒有作任何的投入,或者説投入很少,因此,自然而然地,土地的産出就非常少。據中國官方的統計,2/3的土地都是中低産田,單産很低。但是你要讓農民去投入,讓農民把中低産田變成高産田,農民必須要有積極性才會有投入。農民的積極性從何而來呢,必然而然地涉及到土地制度問題。”

中國農田畝産低於南韓和台灣地區

李平介紹説,中國的土地單産量每公頃只有4800公斤,遠遠不及南韓的6500公斤,也趕不上台灣地區的5800公斤。李平説,提高畝産量,除了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以外,還要確實做到中國的土地制度能保障農民有穩定的土地權利,有穩定的預期,讓農民能舍得花本錢,下功夫在自己的土地上做長期的投資,並能日後收回投資略有利潤。他説,只有這樣,土地的單産量才會提高。

這位中國土地法專家指出,中國2002年人大通過的《土地承包法》,極大地穩定了農民的土地權利。但是,他對中國農村進行的實地調查顯示,《土地承包法》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農民的土地權利很不穩定,而且多年來土地調整遺留下來的問題依然存在。

李平説,新一代中國領導人當政以來,已經把過去注重城市發展的政策,調整為國家的統籌發展,並特別關注“農業、農村、農民”等所謂“三農”問題。他説,目前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著手出臺耕地改革的文件,並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嚴格界定政府因公徵地的範圍,以便真正從法律和制度上把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上對耕地保護最嚴的國家。

他表示,中國政府對糧食短缺的問題越來越關注。最近,“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在中國農業大學正式成立,為中國中長期的糧食和食物安全提供諮詢,這本身就有力地説明瞭中國政府在對待糧食短缺危機上的態度。

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8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