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堅持四大觀點 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

今年中國糧食生産出現轉機,早稻和小麥增産幅度較大。但即使實現全年糧食生産目標,産需之間還存在缺口,品種和地區分佈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因此認為,全面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全局意識、統籌觀點、長遠考慮和世界眼光。

陳錫文近日在江西省舉辦的糧食發展高層論壇上説,今年上半年中國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一年的增産就能夠解決的,必須堅持四個觀點全面看待中國的糧食問題。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全局意識

陳錫文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脅,波及的後果每個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顧自,中國的糧食問題很難解決。所以,一定要在糧食問題上樹立全局意識。糧食主産區應盡可能多産糧,産好糧,以保證國家的糧食市場整體平衡。糧食主銷區內的糧食主産市、縣,也要有全局觀念,盡可能多生産糧食。陳錫文説,經濟發展越快,我們越能感覺到資源或者資源性産品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從長期看,中國在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三大安全問題,即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石油安全。由於過去幾年糧食供過於求,一些地方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感不如對水資源、能源安全的危機感強。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任何一個地方都應該有抓糧食生産的全局意識。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有統籌觀念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農村普遍進行了戰略性的結構調整。但從去年底開始,中國開始突出強調糧食生産,一些地方錯誤地認為增加糧食生産將影響農村産業結構調整。陳錫文對此表示,農業結構調整並不是簡單的播種面積、作物品種的調整,而是要在結構調整中使整個農業的競爭能力、經濟效益上一個臺階。目前,中國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最快的是畜禽、水産等産業,但沒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基礎,結構就無法調整。各地必須對糧食在統籌城鄉、工農協調發展中的戰略作用有清醒的認識,絕不能把強調糧食生産與結構調整對立起來,“只有吃飽飯才能夠進行結構調整”。

看待糧食問題必須用長遠的考慮

改革開放26年,中國糧食生産出現過3次供大於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穀價格跌到統購價以下,農民的積極度性受到極大挫傷。第二次是1990年,國家及時出臺了保護價、專項儲備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於求之後都帶來了更長時間的糧食産量徘徊。在經歷7年的糧價低迷之後,去年國慶節後糧食價格上漲。

陳錫文綜合分析認為,市場價格反彈結合國家糧食生産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中國今年糧食獲得恢復性增長,但糧食播種面積還只回升了幾千萬畝。因此從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生産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中國的糧食問題不是今年糧食的恢復性增産就能解決的,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有很長的路,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長遠考慮。

看待中國糧食問題必須要有世界眼光

陳錫文介紹説,目前全球每年糧食的正常貿易量為2.2億至2.3億噸,我們即使全部購買下來也只能滿足中國糧食需求的45%。所以中國糧食問題必須以國內解決為主。如果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採購量接近10%,對國際糧市的影響可以説是驚天動地。因此,中國進口糧食必須考慮到能利用的國際市場有多大、增加進口會對國際市場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要在全球背景下考慮中國的糧食問題,從世界的角度審視中國的糧食問題,而不是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來考慮中國的糧農問題。

新華網2004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