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突漲緣由改革後遺症 七部委聯手整肅糧商

一向並不平靜的糧食流通市場,再次因為突如其來的糧價上漲、民工糧(陳化糧)肆虐而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7月16日,本報從安徽省糧食局獲悉,近日,國務院七部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局、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文,合力清理糧食流通市場。

一場整肅糧商的大幕由此拉開。

“如果不對糧食流通市場加大監管力度,將會有更大的糧食問題出現,甚至危及到糧食安全。”7月19日下午,南京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全根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非常擔憂地表示。

改革後遺症?

安徽省糧食局人事處副處長汪為會告訴本報,按照國家規定,陳化糧的使用只能由糧庫通過拍賣的方式賣給企業用來製造工業酒精和飼料。也就是説,陳化糧一般進入工業用糧領域,而不能流入口糧市場。

但據央視披露,如今,在工地、食品廠、釀酒廠等口糧市場,卻發現了大量的陳化糧;而且,這些陳化糧有不少出自國有糧庫。

陳化糧在口糧市場大量出現,無疑是一些不法商人為了牟取暴利所為。但李全根表示,形成陳化糧流通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留下的後遺症。

李全根介紹,1998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即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實行封閉運作。

這對於保護糧農的利益,提高糧農種糧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這項改革也産生了不少問題。由於收購時的保護價大多高於市場價,而按照“順價銷售”的規定,以保護價收購上來的糧食必須高於市場價銷售,“但前幾年糧食市場一直萎靡不振”,以致于大量糧食積壓在國有糧庫。

“糧權在國家,下面不敢‘動’(擅自銷售),積壓的糧食就從新糧變成陳糧,最後變為陳化糧。”李全根説,因此,陳化糧大多在國有糧庫。

2003年6月,糧食收購市場開始實行“兩放開”政策,即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價格,不再按“保護價”收購余糧,實行隨行就市收購;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支援和鼓勵包括個體糧商在內的各類經營者參與糧食收購和經營。

李全根教授認為,這項改革搞活了糧食流通市場,但“糧食放開後,對糧食市場的宏觀管理尤其是對各種性質的糧商的監管措施沒能跟上,以至於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品質安全’問題”。

整肅糧商

目前城鎮從事糧食批發的主要是麵粉、大米加工企業和糧食批發商;從事糧食零售的主要是連鎖經營企業和集貿市場的個體工商戶。

國務院七部委在聯合通知中要求,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對本地區的糧食批發、零售經營者(包括私營個體企業)的數量、經營主要糧食品種的數量、來源,批發和零售的渠道,批發零售經營狀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摸底。

通知要求,不僅要對各類所有制的糧食經營者一視同仁,而且省級人民政府要根據糧食市場供求情況,規定本行政區域內從事糧食批發、零售和加工的經營者在正常經營情況下的最高或最低庫存數量,並責成有關部門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監督。

所有從事糧食收購、批發、零售、儲存、加工的糧食經營者以及飼料、工業用糧企業,應當建立糧食經營臺帳制度,如實記錄糧食購進、銷售、庫存等經營情況,並及時向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各類糧食經營者的糧食購銷存統計報告制度也在醞釀。

通知還特別指出,各級糧食、物價、工商部門要規範糧食經營者的行為,引導經營者合法經營。“對糧食經營者囤積居奇、造謠惑眾、哄抬價格、短斤少兩、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要依法從嚴查處,對無照經營、超範圍經營糧食的要依法取締,維護糧食市場正常流通秩序。”

無獨有偶。七部委聯合通知剛下發後不久,國家糧食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又緊急出臺了《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暫行辦法》(國糧政2004121號)。

這個糧食系統的“121號文件”對糧商的進入資格做了嚴格要求。如其中的第七條規定,申請從事糧食收購的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具備經營資金籌措能力;擁有或通過租借具有必要的糧食倉儲設施;具備相應的糧食品質檢驗、保管能力。

安徽省糧食局一位官員透露,在6月3日的全國糧食局長會議上,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措辭嚴厲地指出,今年是全面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年,更要加強糧食市場監管,維護正常的糧食市場流通秩序。

“各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抓緊健全糧食收購市場的準入制度,依法做好入市收購資格的審核工作。”聶振邦強調。

而針對目前的陳化糧問題,安徽省糧食局官員透露,作為産糧大省,該局已在全省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省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立即組織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對現有庫存商品老糧進行一次品質檢測。

“目的是具體核清陳化糧的數量,防止流入口糧市場。”該官員表示,“對於擅自處理陳化糧的行為,要堅決依法懲處。”

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7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