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經濟和中國發展路徑

劉鶴

    新經濟可以用這樣一個定義加以概括:它是以知識為主要生産要素、以規模收益遞增為特徵、以享受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的外部性為條件、以電子商務為主要手段而存在的業態。

    在當今世界,新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新經濟能力或資訊化能力,是各國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新經濟領域的競爭也是國際競爭的焦點。本文想對什麼是新經濟,以及在我國如何發展新經濟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新經濟是一個動態的相對概念,每當人類社會發生重大的技術變革,都會産生新的産業形態及經濟活動,相對含義的新經濟就會産生。與以往大多數經濟革命不同,目前討論的新經濟,起因于三項重大技術的突破———電腦技術、通訊技術和軟體技術,這些資訊技術不斷以特定方式對現實的經濟滲透和擴散,從而引發出新經濟形態的産生。因此,今天討論的新經濟,也可以稱為資訊經濟、網路經濟,甚至是特指的知識經濟。從技術根源和現實運作的特點出發,新經濟可以用這樣一個定義加以概括:它是以知識為主要生産要素、以規模收益遞增為特徵、以享受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的外部性為條件、以電子商務為主要手段而存在的業態。

    首先,新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生産要素,或者説,以它特有的商業模式及技術佔有為生産要素;傳統産業則不同,商業模式和技術相對成熟和固化,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新經濟具有收益隨規模擴大而不斷上升的特點,同一網路或資訊服務,使用的人越多,其單位成本越低,因此,具有擴張的無限性;而在傳統産業,規模收益遞減是普遍規律。新經濟以網際網路和其他資訊技術的外部性為條件,其活動主要在網際網路上展開,並充分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外部正效應。它以電子化交易和支付手段求得生存和發展,而不像傳統産業那樣進行非電子化的交易。

    中國發展新經濟的路徑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經濟的主要發源地是美國,其發展新經濟主要憑藉五個因素:一是多年形成的比較成熟的市場體系和信用制度;二是比較充足的技術儲備;三是得益於各國移民而形成的雄厚人力資本和吸引人才的激勵機制;四是可以不斷進行創新實驗的風險投資機制;五是著眼于全球化的政府公共政策。正是憑藉這些因素,美國新經濟或網路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中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每人平均收入只有800美元,工業化的道路尚未走完,國內的産業結構正面臨重大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處於攻關階段,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社會過渡。這與美國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中國發展新經濟不能照搬美國的模式,而必須從國情出發,從現實的發展階段出發,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享用先進的技術成果,在全面應用資訊技術過程中實現自主性創新,在滿足內需過程中形成産業規模和標準,在總體跟進戰略中求主動,以求後來居上、工業化與資訊化結合,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基於這種基本思路,中國發展新經濟不能盲目追風,更不能盲目炒作和製造泡沫,而必須扎紮實實地從實際出發,做到五個面向: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電子認證和信用、支付、交易安全體系建設,為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奠定基礎;面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針對傳統産業改造的需要加快資訊技術的應用,提高國民經濟的資訊化水準;面向建設小康社會和新的需求結構,推出新的産品和服務,普及網路資訊服務,提高社會領域的資訊化水準;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快發展電子資訊産業,加大軍事電子裝備研發力度,提高綜合國力;面向資訊化的需要,加快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寬頻網路建設,強化網路資訊安全。

    必須強調的是,中國發展新經濟必須高度重視體制和制度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的發展阻力,不是生産力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主要是生産關係和體制問題。因此,必須加快體制改革,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建立比較好的人才激勵機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高度重視吸引人才,儘快完善發展新經濟的法律法規框架,為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開明和公平的外部條件。

    

    《人民日報》 2000.09.18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