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就2003統計公報答記者問

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日前,新華社記者就統計公報及相關問題,採訪了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

記者:按照慣例,國家統計局發佈統計公報每年都要舉行新聞發佈會,今年為什麼取消?

李德水:今年統計公報改變發佈方式,不再召開新聞發佈會,直接由媒體公佈。主要是因為,在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我已對2003年全年國民經濟運作的主要情況作了介紹,並通報了主要發展指標。考慮到統計公報與其內容比較相近,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取消今年的統計公報新聞發佈會。各主要媒體都全文登載了2003年統計公報,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搜尋和閱讀。

記者:與往年相比,2003年統計公報有哪些主要變化和特點?

李德水:2003年統計公報基本保持2002年統計公報的總體框架和主要指標體系,保持了連貫性和可比性。但在內容上作了一些調整。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為認真貫徹落實好這個精神,今年公報增加了有關土地、礦産、水等自然資源情況,與原有的“環境保護”部分組成“資源與環境”,單獨作為第十二部分。在公佈GDP數據的同時,把環境、資源、生態等的變化情況單列出來,由此可看出我們為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些方面付出的代價,以警示世人;或反映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以激勵大家。但由於去年污染物排放量等許多指標還沒有出來,有待以後再補充和完善。同時,適當增加了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容,如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新發展情況等。此外,為增強公報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還增加了一些反映行業變化的指標,如在“工業和建築業”部分增加了汽車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增長情況,在“固定資産投資”部分增加了鋼鐵、水泥等行業投資情況。

記者:我們注意到,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明顯加快,但農業投資增長僅3.7%,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李德水:自1998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國家逐年加大了對農業和水利業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國有及其他投資中,農林牧漁業和水利業投資從1997年的470億元、1998年的684億元,逐年增加到2000年的893億元,2002年達到1106億元,解決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有能力辦的大事。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農村電網和縣鄉公路改造等已取得明顯成效,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觀,農民生産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隨著長江水利工程等一些大的農業水利項目的基本完工,2003年第一産業的投資強度有所降低,但仍然在去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有所增長,總投資高達1156億元。繼續保持了一定的投資力度,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第一産業的投資以財政性投入為主體,而第二、三産業投資主要是由市場主體進行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於國家財力有限,農民自身積累不足,加之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相對於工業投資而言,農業投入還是嚴重不足,繼續增加農業投資,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仍是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記者:相對東部地區投資來説,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速度要慢一些,這是為什麼?

李德水:對這個問題我想談三個觀點。首先要明確一點,2003年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不是在減慢,而是在進一步加快。在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中,西部地區投資7171億元,比上年增長26.4%,與2002年相比增速提高了5.8個百分點。而且這個速度是在前幾年西部地區投資持續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取得的。2000、2001和2002年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14.4%、19.3%和20.6%,比同期東部地區投資增速分別高6.1、6和4.4個百分點。經過連續幾年的高增長之後,2003年西部地區投資增長仍高達26.4%,應該説是不低的。第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國債投資對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是逐年加大的。以國債投資為例,2000、2001、2002和2003年,對西部地區的投資比例分別為22%、41%、42%和43%。2003年西部地區投資增長速度確實比東部地區要慢一些,不是因為西部地區投資增長慢了,而是因為東部地區增長得更快。由於東部地區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各類市場主體的投入更多地流向東部,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第三,要雙管齊下,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一方面國家還要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西部地區也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造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努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多種途徑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記者:統計公報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晴雨錶,通過讀統計公報,您可否對200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一總體評價?

李德水:2003年,經濟增長明顯加快、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城鎮就業新增人數超過預期目標、國際收支狀況良好。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頻繁發生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這四大宏觀調控目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是來之不易的。

經過前十年從反通脹到反通縮壓力艱苦卓絕的工作,2003年我國已經完全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週期;以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標誌,2003年是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開局之年;200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標誌著我國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重要階段;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綜合國力達到一個新的水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一次重大昇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綜合以上幾點,可以説2003年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公報資料中可以看出,200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投資規模偏大,低水準重復建設傾向比較明顯,能源、原材料消耗過多,增長方式相當粗放等。對這些問題,黨中央、國務院見事早、行動快,及時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觀調控措施,而且已經初見成效。

2004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只要全黨、全國人民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上來,把握歷史機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調動和發揮好一切積極因素,搞好宏觀調控,敢於直面並認真糾正存在的問題,我國經濟社會就一定能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國家統計局 2004-02-27


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佈
2002年全國及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