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銀廣夏醜聞讓誰難堪?

      銀廣夏招了。在不情願地猶疑了數天后,有跨世紀牛股之稱的銀廣夏承認其天津公司問題嚴重,證監會已派員稽查。

      8月7日晚,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發佈了風險提示性公告。公告中稱:“經初步核查,天津公司的確存在産品産量、出口數量、結匯金額及財務數據不實,問題嚴重,涉及面廣,需要徹查。為查清問題,嚴肅紀律,8月7日,已責令有關當事人停職檢查,配合核查組工作。進一步核查的情況,公司將及時向有關部門彙報並予以披露。”

      “如果銀廣夏騙局得到證實的話,其對資本市場的震動,實在不亞於一場地震。”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説,它使人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績優股産生懷疑。“它促使人們發問:中國證券市場10年間在國際上一花獨秀,到底是建立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上,還是建立在泡沫上?”

      銀廣夏栽在媒體手裏

      銀廣夏是近兩年來的大牛股,從股價到業績,均創下了令人炫目的紀錄:1999年,銀廣夏每股盈利0.51元;股價則從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啟動,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漲至35.83元。實施10轉贈10分紅方案後,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折合為除權前的價格75.98元,全年上漲440%,高居深滬兩市第二。2000年年報披露的業績再創“奇跡”,在股本擴大1倍的基礎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然而沒有人能想到這背後的一切都是騙局。曾以披露《基金黑幕》而聞名的《財經》雜誌于8月2日發表文章指出:“銀廣夏在過去兩年間創造的‘鉅額利潤’神話,全係子虛烏有的編造。”文章説,《財經》在天津海關查到了最關鍵的證據:天津廣夏1999年度出口額僅為480萬美元,2000年度更是只有3萬美元。這表明其所宣稱的1999年出口5610萬馬克、2000年出口1.8億馬克的説法純為編造。文章説:“銀廣夏的欺騙性質惡劣,還在於其為無中生有的神話不惜假戲真做,一擲億金。雖然整個公司在事實上根本未出現利潤,銀廣夏竟投資2.8億元人民幣,於今年6月在安徽蕪湖開通‘超臨界萃取’的生産線,以示擴大生産之姿態。”

      這篇題目為《揭開銀廣夏陷阱》的文章以大量的數據和調查掀開了銀廣夏績優股的面紗,從而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

      銀廣夏留下的疑問

      證監會派出的稽查組于8月5日抵達銀川,相信真相不久將大白于天下,但銀廣夏所引發的思考以及留給我們的一連串問號卻不能讓人漠然。

      疑問一:銀廣夏為何能持續造假?“證券監管部門為何對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毫無察覺?”劉紀鵬説,揭開黑幕的是媒體而非監管部門,這件事不能不引人思考,監管部門該如何擴大監管視野,如何切實地負起責任,銀廣夏事件給人們上了一課。

      疑問二:對銀廣夏事件的相關當事人該如何處理?劉紀鵬指出,銀廣夏的財務報告都是經過仲介機構審計,經過證券承銷商認可的。對於未履行責任甚至協同造假的仲介機構應追究什麼樣的責任?劉紀鵬強調,現在大多仲介機構名義上是合夥人制,實質上並沒有承擔連帶的無限責任,這顯然難以敦促其強化責任意識。“因而當務之急是完成名副其實的合夥人制的轉換”,“要讓仲介公司承擔無限責任,對未盡職責甚至參與造假者,要讓其承擔經濟連帶責任,要砸掉他們的飯碗,罰得他們傾家蕩産”。

      疑問三:在銀廣夏長達兩年的牛股生涯中,一些新聞媒體、股評家們又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對此劉紀鵬説,目前也許從經濟上、法律上尚不能追究這些人的責任,但這些推波助瀾者必須受到道義、輿論上的譴責。“要讓造假者信譽掃地”。

      從目前的情況看,銀廣夏事件已經波及到一些與之有關聯的股票和基金。其中重倉持有銀廣夏股票的基金景宏(4691)率先跌破面值。有關人士指出,銀廣夏事件的負面作用不亞於年初的中科系。上市公司造假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前有瓊民源,後有中科系,銀廣夏“造假工程”無疑又給股民們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媒體的揭露畢竟具有偶然因素,人們不禁要問,證券市場上還有多少銀廣夏?

    《中國青年報》 2001年08月0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