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糧食生産 做好“人”“地”文章

桓臺 轉移農民與糧食增收兩不誤

院墻外、溝渠岸邊、公路兩旁都種滿了小麥,凡是能利用的地方沒有一寸空閒……初冬,記者在江北第一個“噸糧縣”——山東桓臺了解到,該縣27萬多畝小麥佔山東小麥種植面積的6%。

桓臺縣副縣長張善忠告訴記者,桓臺真正從事糧食種植業的人數僅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5%。全縣43萬農村人口,其中農村勞動力18.9萬人,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有15.9萬人,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25萬—30萬畝之間。這是因為,桓臺的農業已實現從耕種到收穫的全部機械化,農民種一畝糧食,每年只需投入約15個工日;比較完備的科技服務體系為種糧戶解決了後顧之憂。

産業化讓糧農省心

今年秋種期間,縣農業部門的幹部揣著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優質小麥訂單,挨家挨戶與農民簽訂小麥購銷合同。在新城鎮的西逯家村,僅一個下午,就有200個農戶簽訂了1300畝小麥合同。按照縣專用小麥産業化基地的規劃,這1300畝耕地要全部種植新品種優麥18號。這些優質小麥明年將被高於普通小麥0.2元/公斤的優價收購,專門用來製造高筋掛麵和速食麵。

西逯家村王友成種的5畝小麥,全是優麥18號。“農業産業化為我們打開了銷路,我們不愁賣。明年我還要多種幾畝。”

西畢莊67歲的種糧大戶任德昭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戶,他連續10年種了60畝小麥。“我感覺種小麥收入挺高,而且不用太佔勞力。從翻地、耘地、播種、施肥到收割全部都是機械操作,一年中也就忙活半個月,兩季糧食純收入有4萬多元。”

科技服務讓糧農放心

近年來,桓臺縣把引進開發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加快良種及栽培技術的更新換代作為增收增效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他們與山東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20余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進行挂靠聯合,建立育、繁、推聯合體,緊跟作物育種的新動向。為保證玉米制種品質,縣裏確定了“外繁內供”的工作思路,與省內外實力強勁的育種生産單位結成聯合體;在小麥良種方面,集中繁育,保證了大田種子的及時更新換代。桓臺縣已成為魯中地區最大的玉米供種基地和小麥良種繁育基地。

種子部門經常舉辦培訓班,深入田間指導,普及栽培技術,重點解決測土配施肥、精量勻播、種子包底、統一供種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問題。全縣統一供種面積達到100%,種子包底率達到95%以上。

目前,桓臺縣農民純收入的60%來自非農産業,年每人平均純收入4000元,比1990年初次成為“噸糧縣”、單純發展糧食時增長了2倍多。(何勇)

方城 保護耕地與城鎮建設兩手抓

河南方城縣有組數字最吸引記者:這個農業大縣今年初以來縣城面積凈增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耕地面積一直穩定在150萬畝,種糧面積不減,今年光麥播面積就達90萬畝,還拿下了全國商品糧基地的稱號。如何處理城鎮化與保護耕地之間的關係?縣委書記李東武説,關鍵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分管土地和城建工作的副縣長陳助民説,要把城鎮建設與保護耕地“兩道方程”聯起來解,只有在使用土地與保護土地上找到“交集”,才能實現“雙贏”。

嚴禁亂佔管好地

方城縣內,縱橫交錯著5條省道。照常規,交通要道的兩邊是商家必爭之地。但記者在方城卻很少看到路旁店舖林立。更讓記者驚訝的是,3年來,全縣拆除路邊非法佔地不超過10畝。

在廣陽鎮蘆臺村,村民王青有快人快語地告訴記者:“俺這有規定,佔用村西邊的一般耕地一畝得交1萬多塊。村東邊立牌子的地是基本農田,根本不讓佔。去年有兩家‘頂風’在那兒建房,結果上邊來人把房子扒掉了。”鎮長艾進德在一旁插話:“甭説土地部門不讓建,我們鎮這一關就過不了。我可跟縣裏簽了土地三無(無違法審批、無違法管理、無違法使用)責任狀的。在路邊地裏建房,門兒都沒有!”

2002年,方城成立了城區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專司土地收購、儲備、開發及建設用地的供應工作。該縣還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所有建設項目規劃要以土地收購儲備計劃為前提,城鎮規劃區範圍內未納入收購儲備的土地,規劃部門不能安排規劃,嚴禁任何機關以任何形式對不符合規劃的土地或集體土地進行經營性開發……堵住了亂佔耕地的源頭。

補地節地用好地

“不補不佔,先補後佔。”這在方城是條鐵打的規定。縣裏拿出部分土地出讓金,作為對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補償,方城人稱之為“東佔西補”。今年上半年,方城從上海引進了國內首家高端立體電視機生産項目,投資方提出佔用150畝土地建廠。不建,機會難得;要建,佔地太多。怎麼辦?縣領導拍板:項目要開工,土地不能少!方城土地管理部門啟動了補地實施方案,距廠址10公里的薛莊村南山腳邊多出了近200畝耕地。

方城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朱連海告訴記者,在處理保護耕地與項目建設的關係時,縣土地部門總是提前介入項目規劃與選址工作,科學編制用地計劃,最大限度減少佔地。“我們簡稱為‘節地’,而節地,就要節出成效,節出效益,節出生産力。”去年,得知聯結南陽與許昌的大通道———許平南高速公路開工後要佔5300畝耕地時,縣國土資源局提議:“是否可以利用同樣貫穿縣境南北且與設計高速公路基本平行的一條廢棄地方小鐵路做路基?”項目很快重新規劃,節約耕地2500畝。3年來,方城縣先後“卡”住不合理建設項目5個,調整建設項目選址16個,“節地”5萬多畝。

得益於保護耕地與城鎮建設“兩道方程”聯起解,今年上半年,方城縣農業産值6.24億元,同比增長9.3%;夏糧種植面積91.54萬畝,總産量2.44億公斤,較上年增産24.4%;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增長15.4%。(李傑 王明浩)

做好“人”“地”文章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全國夏糧總産量為9622萬噸,比上年減産240萬噸,減2.4%。1999年—2001年,我國糧食連續3年減産,2002年仍是産不足需。但與此同時,糧食需求持續增長。糧食問題備受關注。

民以食為天。説到糧食,必然牽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一個是“地”。

從“人”的因素來看,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轉移到第二、第三産業。積極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但隨之而來的是,種田的農民越來越少了。

人少了,如何保證糧食産量?山東桓臺在這方面大做文章。一是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效益;二是擴大良種範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單産和品質,從而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種糧農民的絕對數量少了,種糧收入不降反升,種糧農民的收入必然增加。産業化和科技化種糧還有助於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從“地”的因素來看,保護耕地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前提。我國耕地本不富餘,但很多地方打著城鎮化的旗號擠佔耕地。對城鎮化進程中不得不佔用的耕地,河南方城嚴格執行兩條:把好土地利用規劃關,控制建設規模,最大限度減少佔地;逐步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生産項目要上,但前提是對耕地實行補償。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國糧食生産面臨“人”和“地”兩方面的考驗:農民數量要減少,城鎮用地在增加。如何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收,做好“人”和“地”兩篇文章至關重要。(王軍)

《人民日報》 2003年11月25日


湖南調動農民糧油生産積極性
中國糧食高層論壇舉行 各方探討中國糧食發展
黑龍江糧食庫存充足市場糧價平穩
吉林糧食産量新提高 總産將超二百二十五億公斤
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引起中國高度重視
溫家寶: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促進糧食增産
(對策研究)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政策要點
全國各地保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高度重視秋播冬種工作
中國要求土地開發整理立足保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專家提醒:中國糧食生産的“數量安全”存在隱患
專家提醒:中國糧食生産的“數量安全”存在隱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