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等靠要”到“換湯藥”東北國企脫胎換骨記

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戰在東北三省打響。

“決戰”前夕,東北三省眾多國有企業躍躍欲試。東北三省幹部、企業管理者和廣大群眾早有共識:誰能在這場“決戰”中“橫刀立馬”,誰就會擁有美好的明天;否則會被市場經濟的大潮淘汰。

從盼“長壽”到保“健康”

在計劃經濟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的“長子”,也是國家裝備工業的“搖籃”。裝備製造、汽車、機械等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但到了市場經濟時代,這些曾經輝煌的“第一”卻成了政府的“包袱”。政府為企業跑項目、給資金、給政策,但還是有大批國企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哈爾濱亞麻集團公司曾是中國亞麻工業從無到有的標誌,也是當地財政收入的支柱。但長期形成的落後管理模式,把企業捆得牢牢的,導致企業資産負債率大,已沒有繼續盈利的能力。

集團董事長王璽斌説,這些年來,哈麻也得到過國家大量技改投入,在設備改造和引進新技術方面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時也長出了新的“瘤子”。1998年,哈爾濱亞麻集團公司凈資産3.6億元,現在負債8000萬元;曾經是亞洲同行業中排名第一的企業,只剩下一個空殼。而多年以來,政府為了保住企業,先後以各種形式投入近7億元資金,最終也沒能挽救企業下滑的趨勢。

為了保住國企的“健康”,國家沒少花力氣、下功夫,但在市場經濟逐漸完善的今天,政府和企業都感到“身心疲憊”。

長春市體改辦副主任王才認為,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為企業“包打天下”,企業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新一輪改革中,政府應該幫助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商海中“野化訓練”,讓企業能夠在市場中自己“捕食”。

黑龍江省省長助理胡祥鼎説,政府無力讓國企“回天”,還不如引導企業自己在市場上闖。讓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同時讓黑龍江省的200多戶停産、半停産企業儘快退出國有。

從“獨馬拉車”到“四輪驅動”

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工業結構偏重,二是國有比例偏高。在舊體制下,企業發展步伐沉重,政府獨自成為大型國企的“拉車人”。

胡祥鼎認為,在新的改革機遇到來之時,國有企業如果繼續靠國家投資就是死路一條。黑龍江省部分小企業由於民間資本、外資的進入,出現了生機。國有企業改革應借鑒它們的路子。目前黑龍江省5900戶企業,虧損面達到49%,資不抵債的超過三分之一,地方政府為此傷透了腦筋。

中央確定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戰略後,大量資本涌入東北地區,出現了多年沒有的好勢頭。光明乳業、三鹿集團、伊利集團、杭州娃哈哈集團等紛紛在這一地區落戶,參與國企改革;瀋陽東方集團、河北健龍集團有意與北滿特鋼合作。最近,新加坡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9700多萬元的價格,拍得牡丹江樺林集團44.3%的股權。

東北地區一些幹部認為,優勢企業做強做大,劣勢國有企業退出市場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所在,而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則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中之重。遼寧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工業經濟處處長于非説,由於中央政策的明確,原來見到國有企業就“頭疼”的金融部門,在這次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過程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國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政策銀行都有意利用國債政策配合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

從“拿來主義”到“自食其力”

過去一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一些地方幹部、企業負責人就認為又有“套錢”的機會了,思路基本集中在要項目、要資金、要政策的“三要”上。他們認為,一旦發生虧損也是國家吃虧,與自己無關。

現在不同了,一些企業領導者把眼光下移,著力點放在企業自身上。哈爾濱建成集團總經理劉左認為,國家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上沒少操心,也沒少投入,今後國家再不會像以前那樣把錢白白地投到沒有希望的項目上了。企業的振興之夢要靠自己圓,把企業的優勢技術和産品擴散出去。

國家支援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出臺後,地方政府和企業迅速行動起來,分別制訂了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實施方案。政府職能部門走訪基層、進企業,幫助確定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同時讓企業真正“自食其力”,儘快獨自進入市場。

東北三省在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方面都立足現有優勢,制訂發展戰略。黑龍江省將選出30戶優勢企業,瞄準大的跨國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充分研究世界500強企業特點,吸引它們到黑龍江投資。副省長王利民帶著部分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企業經理到北京招商,已有多家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表示了投資意向。

吉林省已確定目標,著重建立國內最大最強的汽車工業基地、國內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綠色農産品加工基地、現代中藥及生物制藥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和地區接續産業示範基地,力爭到2010年,汽車工業銷售收入超過4000億元,成為國內汽車産量最大、品種最多、功能最全、實力最強的汽車工業綜合性製造基地。

遼寧省把這次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看成是新的“遼沈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遼寧省要完善沈(陽)、大(連)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形成石化、鋼鐵、造船、汽車、裝備製造等支柱産業;進一步壯大大連實德、瀋陽遠大、營口盼盼、丹東曙光等民營骨幹企業,使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40家。(完)

新華網 2003-10-20


中國國企改革穩中求進 國有經濟將“戰略調整”
深圳6家國企改制 1.7萬餘員工承接國有股
國有經濟改革逐漸深入 國資國企改革到關鍵階段
里昂證券:境外上市的中國國企已樹立良好形象
世行高級專家:國企轉型應避免管理層購買
山東省屬國企改革排出時間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