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進程目標和加快發展的五大措施

由於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原因,我國城鎮化進程相對比較緩慢。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看,較低的城鎮化水準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勢在必行。本文分析提出了未來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思路和建議。

城鎮化進程發展緩慢對現代化的影響

(一)城鄉失衡。突出地表現在農村人口比重過大,大量的勞動力滯留在勞動生産率相對較低的農村和農業。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農業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産業,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水準、消費水準、生活品質等各方面差距都還比較大,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還很嚴重。

(二)産業失衡。長期以來,我國第三産業一直比較落後,目前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33%左右,低於國際上同收入組別國家近20個百分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緩慢。

發展經濟學指出,隨著資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工業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已越來越少,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轉移到城鎮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産業領域。美國、日本等國經濟發展實踐也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城市化水準與第三産業發展的相關性高於與第二産業發展的相關性,第三産業是城市化的最大推動力,城市化發展是第三産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地區失衡。我國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漸次落後,也與城鎮化東中西呈階梯分佈有關。在一定程度上説,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凡是城鎮化落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就比較落後;城鎮化落後地區,由於區域經濟缺乏帶動經濟增長的增長極,致使整個地區經濟活力不足。

(四)市場失衡。由於我國城鎮化整體發展緩慢,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比較大,國內市場發展嚴重扭曲。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三大地帶市場發展嚴重不均衡。2000年,東部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42.6%,消費品市場比重高達60%;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卻以全國57.4%的人口,只佔有40%的國內消費市場。

二是城鄉市場發展嚴重不均衡。目前,8億多農村居民在全國消費品市場所佔份額僅為38.9%,而不到全國人口40%的城鎮人口卻佔據全國60%以上的消費品市場。

(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失衡。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城鎮化水準低,承載著全國64%人口的廣大農村地區,社會發展水準還比較低,8億多農民還不能普遍享受良好的教育、文化、影視、醫療等方面的服務,經濟文明和社會文明不甚協調。

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加快我國城鎮化發展,應當既借鑒他國的經驗,又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積極穩妥多途徑地推進。

(一)國際城鎮化發展過程及特點。城鎮化的國際經驗證明: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客觀形態的綜合體現,它決不僅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是整個社會基本形態由農業型社會向更高一級城市型社會的轉型,是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為基礎和前提的,城鎮化水準必須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相適應。

綜合考察美國、日本、南韓、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可以找出以下幾個共同點:從發展過程看,城市化水準較高的國家總體上都經歷一個起步————快速發展————高位趨緩歷程;在空間結構上,城市化水準高的國家大都經歷了從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到都市區、大都市區的發展過程;

在區域結構上,呈現出某一個或幾個地區優先發展、逐步推進的態勢;在發展動力上,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與工業化進程相一致,兩者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在發展進程上,發展中國傢具有在較短時間內加速推進城市化的後發優勢。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目標。根據國際資料,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鎮)化水準為47%,1995年發達國家和地區為75%。考慮到我國人口多、農村人口基數大、土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短缺以及每人平均經濟實力、每人平均資源總量都遠不及發達國家的實際情況,確定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長期目標應從我國國情出發,應略低於發達國家水準,大致界定在70%左右。

在城鎮化發展速度上,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發展是一個緩慢、加速、再減慢的過程。在城鎮化水準達到30%左右後,城鎮化發展進入加速階段。當前我國的城鎮化水準為36.2%,正處在加速發展的過程中。1978—2000年年均提高0.83個百分點,在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城鎮化發展仍將以比較快的速度發展。如果前10年城鎮化水準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再下一個10年年均提高0.6個百分點,最後30年,年均提高0.7個百分點左右,那麼,在2010年前後,我國城鎮化水準將接近45%,2020年前後將超過50%,2050年前後將達到70%左右,初步完成我國城鎮化過程。

(三)推進步驟及各步驟重點。爭取用5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城鎮化進程。在戰略步驟上大體可分兩步走:第一步在2020年前後,城鎮化取得明顯進展,使我國的城鎮化水準達到50%左右。這一時期的關鍵:一是加速農村小城鎮建設,開放縣城或縣域首位城鎮的“城門”,允許農村勞動力在縣域範圍內流動起來;二是完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功能,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增強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第二步在2050年前後,基本完成城鎮化,使我國的城鎮化水準達到70%左右。這一時期的關鍵是擴大中小城市規模,完善縣城或縣域首位城鎮的城市功能,進一步強化小城鎮建設。

(四)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相關措施。

一是更新思想觀念。克服以往重工輕農、優先發展城市經濟的指導思想。摒棄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和等、靠、要的錯誤思想,為加快小城鎮發展步伐創造條件。

二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根據我國資源稟賦,按照比較優勢原則,應當調整工業發展戰略,適時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擴大就業機會。國家應當出臺一些相應的配套政策,為勞動密集的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創新制度。包括戶籍制度、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

關於戶籍制度,可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綜合承受能力,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調整城鎮戶口遷移政策;關於用工制度,應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和外地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業政策,堅持城鄉統籌就業的改革方向,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

關於土地使用制度,要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管理,通過完善供給制約和需求引導相結合的供地機制,優化區域土地利用結構,逐步健全土地市場機制,提高耕地佔用成本,保護耕地。

四是實行科學化的決策和分類指導。加強對城鎮化發展的組織領導,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確定發展重點,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努力減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城鎮化發展要根據建設資金的可能、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城市化發展內在規律進行,切不可貪大求快,造成資金和土地的浪費。

五是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城鎮化不但需要新建和改建大量城鎮基礎設施,而且還需要考慮城鎮新居民基本生活和生産就業成本,這需要大量建設資金。城鎮化建設資金的籌集,應當按照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承擔原則,努力拓寬籌資渠道。國家應承擔最基本的市政設施建設,對於一般性市政建設項目和基本生活、生産設施建設,如房屋、工廠、商場等,國家應當鼓勵集體、個人投資,或利用資本市場籌措,凡是可能盈利的項目,都可以讓企業按市場化原則經營。(邱曉華)

經濟日報 2003-9-23


城市化給中國城市水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城市化,須善待失地農民
成都加快城市進程化 2010年城區比現在增大一倍
中國城市化水準達已37% 本世紀中葉達65%
楊重光:中國城市化水準達已37% 本世紀中葉達65%
吳良鏞:中國建築師如何迎接“城市化”
城市化將帶動産業結構升級
農村勞動力流動:中國城市化的獨特方式
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城市化的困境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戰略問題
寧夏鄉鎮總數將減少45%左右
加速城市化有高招 朱武祥教授建議發行市政債券
城市化的關鍵是市場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