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農墾經濟
龍肯文

    黨的十六大發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在向小康進軍的征程中,農墾經濟該如何發揮作用?根據農墾新時期的戰略定位和經濟結構現狀,今後一個時期,農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圍繞所有制結構調整、産業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組織管理結構調整四條主線,全面提升農墾經濟的整體素質,著力增強農墾優勢産業、優勢企業、優勢産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實現經濟繁榮、職工增收、墾區穩定。

    四條主線包括了農墾經濟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結構調整上應做的主要工作。

    首先要以促進生産力發展為目標,完成國有經濟佈局和國有企業的戰略調整和改組,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和競相發展的格局,實現農墾所有制結構的全面優化。

    其次要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努力把一産做強、二産做大、三産做快,並通過産業化經營,使三次産業聯結為一個有機整機,實現更大的結構效益,從而構築起融入全球的農墾經濟産業結構。

    第三要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出發點,構造有墾區特色的農業産業帶和産業群,構築專業分工、合作的農墾經濟區域結構。

    第四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全面調整優化農墾組織管理結構,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農墾管理體制和企業運作機制。

    首先是要以促進生産力發展為目的,構建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全面優化農墾所有制結構。要加快資産重組力度,全面收縮國有經濟戰線。不斷深化産權制度改革,放開搞活職工家庭農場和二三産業中小企業。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要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構建優勢産業群,全面優化農墾産業結構。産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優化的關鍵。以優勢産業為核心,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産業發展的有機統一,構造與市場相協調的産業體系,將潛在優勢上升為競爭優勢,大幅度提高農墾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産的發展,是突出重點,發揮優勢,繼續擔當現代農業的領頭羊。二産的發展,要大幅度提高農産品精深加工水準,並突出優勢行業的升級。三産的發展,要突出墾區的優勢,為農墾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第三要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出發點,構建優勢産業帶,全面優化農墾區域結構。根據各墾區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培育和建設有農墾特色的農業産業帶、産業群,發展各墾區特色經濟,是農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中之重。

    一是形成以特色區域佈局為基礎的有競爭力的産業帶。

    根據我國農業區劃和各墾區農業生産功能,結合各墾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産業區域。在黑龍江、新疆建設兵團、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湖北等7個墾區建設優質專用小麥産業帶;在黑龍江、內蒙古墾區發展800萬畝的優質專用非轉基因大豆産業帶;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江蘇、江西、湖北、湖南、新疆建設兵團、寧夏等墾區建設1200萬畝的優質米産業帶;在新疆、湖北、湖南、江蘇等墾區發展700萬畝優質棉産業帶;在海南中西部、雲南西雙版納、廣東粵西局部等橡膠宜植區發展天然橡膠産業帶;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建設熱帶水果産業帶;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墾區發展甘蔗、機制糖産業帶。

    二是構造不同經濟優勢發展區域。

    根據墾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五個發展區域。東北墾區:主要包括黑吉遼及內蒙古等墾區,實施糧牧企並舉戰略。沿海經濟發達墾區:主要包括江浙粵閩等墾區,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城郊型墾區:主要包括京津滬渝及各省區中心城市,以發展城郊副業、房地産業和都市服務業為主。南方熱作墾區:主要包括瓊桂滇及廣東湛江等墾區,以橡膠和熱作等特色産業為主。西部墾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等西北部墾區,以發展旱作農業、畜牧業及其他特色經濟作物為主。

    第四要以提高效率為目標,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管理體制,全面優化農墾組織結構。要以集團公司為主要形式,構建墾區領導層級組織管理結構。以産業化經營為主線,建設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化專業公司,構建墾區中觀層級的組織管理結構。

    墾區中觀層級的組織管理結構調整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在主導産業和優勢産業中,以産業化專業公司+基地公司(分公司)+農業承包戶的組織管理框架為主,建立産業化專業公司,為農墾優勢産業走向國際化、現代化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過三種途徑加快構建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國有農場管理體制。

    同時,以家庭農場為主體,構建墾區微觀層級的組織管理結構。並且要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加快墾區科研體系組織結構調整。

    進入新世紀,全面加快農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將進一步提高農墾經濟的綜合實力和農墾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經濟日報 2002年11月26日


16大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