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失信折損西部信用
趙秀芹

    西部大開發中的信用“缺失”問題一直備受世人矚目。在高漲的熱情、優惠的政策之後,社會信用環境的好壞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視作是否向西部注資及合作的首要條件。

    隨著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力度的不斷加大,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的重要性已經為更多的西部人所認識。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少數企業不講信用的做法和行為仍在損害著西部的信用環境。不久前,河北省邯鄲市隆源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柴剛向記者講述了他的一段遭遇。去年9月29日,柴剛所在的隆源公司與陜西省咸陽焦化廠簽訂了50萬元的焦炭購銷合同,當時正值國慶、中秋前夕,咸陽焦化廠方希望隆源公司一筆付清50萬元的預付款,以便發放給職工,解燃眉之急,並在合同中寫明“款到後供方及時發貨”,隆源公司便立刻把50萬元預付款匯到了咸陽焦化廠的賬戶上。一年過去了,焦化廠只向隆源公司發了約合14萬餘元的焦炭,餘下近36萬元要貨不給,要錢沒有。一年多來,年逾花甲的老柴多次往返于邯鄲、咸陽之間,每次焦化廠都是沏茶倒水以禮相待。終於,今年9月20日討回兩萬元,儘管這還抵不上隆源公司一年來討債的成本費。老柴覺著這30多萬塊錢丟得實在太冤,“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原本天經地義,好心把50萬元貨款痛痛快快給了人家,到頭來自己反而吃盡了苦頭,誤了給客戶供貨要包賠人家損失不説,規模不大的公司經這麼一折騰幾乎拖上了絕路。

    老柴的故事情節簡單,是非分明,本無多少新意,但有意思的是記者在對此事的採訪中,每個採訪對象態度之謙和實屬不多見。在咸陽焦化廠,記者見到了現任廠長李兆廷。李廠長今年5月17日才聽從組織分配走馬上任,不曾經手與老柴的合同,但他還是耐心地向記者解析了焦化廠欠債不還的“充分理由”。原來,這家1996年才改建的固定資産投入1.4億多元人民幣的八五省級重點企業早已資不抵債,不久前已將廠房設備連同200多號職工以每年50萬元的租金租賃給了內蒙古一家公司生産經營,所謂廠長一班人馬實際上只是留守人員。總之,還錢很難———但決不是不還,只是需要時間。至於廠裏堆積如山的焦炭為什麼不能還給隆源公司一部分,李廠長説他説了不算。在幾個月前咸陽市重工辦出面召開的協調會議上,各方已經達成協定,咸陽焦化廠現存幾千噸焦炭已全部盤給租賃方,以便變現後清還焦化廠職工的集資款等內債———也就是説老柴那30多萬元的焦炭也將再一次發揮解燃眉之急的功效。

    在咸陽市重工辦,一位負責同志熱情地接待了記者。提及老柴的遭遇,她也表示同情。但相形之下,在他們看來焦化廠的境況似乎更為窘迫。總之還是那句話,目前還錢很難———但企業決不賴賬,只是需要時間。時間究竟要多長,誰也説不清楚。如此承諾,難怪老柴嘆息不止,這樣的好態度終歸解決不了實質問題。

    有當地一位新聞界同行聞聽此事,擺擺手説“30多萬,這算得了什麼,小事一樁”,這樣的漠然是西部信用的悲哀。的確,與咸陽焦化廠1.74億元的銀行貸款、4000多萬元的原料欠款、350萬元的鐵路運費欠款、280萬元的職工工資、40萬元的集資欠款等相比,老柴的30多萬元實在微不足道,但從中同樣能折射出一個企業信用的隕落。企業的信用就是要重商業信譽,重契約、守合同。合同簽了不算數失信于客戶,貸款不如期償還失信于銀行,對內部集資無以回報失信于職工,這類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運作。有一位在西部工作多年的企業管理者坦言,他盡可能不與當地企業合作,原因就是一些企業甚至地方政府信用意識淡薄,言而無信。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擾亂了市場秩序,降低了經濟運作效率,使企業難以正常地成長和發展,也危及整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程。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年,西部大開發在新的國際大背景下又獲得重大發展機遇。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備要素,有著真金白銀般的經濟價值。在西部尚不規範、尚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下,營造完善的社會信用環境,首先賴於整個社會信用意識的覺醒。那麼什麼才是真正守信用的好態度呢?起碼的底線比如史玉柱在受挫後還不忘還債並能付諸行動,這樣有信用的表現,為他個人及他的企業贏得了新的發展空間。

    《市場報》2002年10月25日


中關村9月1日將正式推出中國首個企業信用報告
企業家品格對企業信用影響大
深圳出臺企業信用系統建設方案
政協五委員談政府與企業信用 
浙江實施“百萬企業信用工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