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我國職業行業的變遷  

    ■中國現有職業1838個,比5年前減少了近3000個;同時,又催生了不少新的職業行業。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演化仍將繼續,耐人尋味

    ■職業壟斷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能力成為職業準入的主要條件,今天對每個人來説,是金子總能找到發光的地方,濫竽充數者正漸漸被逐出市場

    ■兩千人抽樣調查顯示有超過四分之一北京青年人換過工作;六成多上海被調查者認為工作壓力主要是專業知識更新快。我們正迎來鼓勵人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個人職業競爭力時代

    職業結構調整提速快跑

    北京東四北大街熱鬧繁華,來往的行人很難注意到其中一個老舊的修筆店。修筆師傅老張一人在小小的店舖裏專心修了55年鋼筆。今天,72歲的老張撫摸著相伴50餘年的修筆馬達憂心忡忡:“父親傳給我這門手藝,可能要失傳。”

    偌大一個北京城,除了他這家修筆店,“好像只鼓樓那兒還有一家”。在一次性用筆和辦公用電腦已很普及的今天,修筆市場大大萎縮。修筆不幸成為即將歇業的一個行當。

    當然,即將歇業的不止修筆一行。過去北京給平房糊頂棚的“裱棚工”、專門抄寫文字材料的“抄寫工”、衚同巷口賣熱水的“燒水工”等等,早已成為即將消逝的“夕陽行業”。而與計劃經濟緊密相聯的工種:糧油票證管理員、物資供應員、蔬菜作價員等等,則在職業市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們注意到,伴隨著一個個消逝的行業職業,職業結構調整步伐越邁越快。記者從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了解到,在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中國現有職業1838個,比5年前的工種少了近3000個。其絕對數量的驟減固然主要在於統計方式的不同,但其中也反映出耐人尋味的社會變化。

    職業有消就有長。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陳衛軍副處長認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飛躍,催生不少新行業。比如,近幾年小區建設蓬勃發展,物業管理人員群體誕生;又比如,現在大家熟悉的公務員,在計劃經濟時代連影子都找不到。”服務行業領域職業結構調整更明顯,與人們生活品質提高密切相關的新職業就有胎教員、老年護理工等,而在蓬勃發展的保險業中,保險精算師、保險推銷員、保險理賠員等新職業,則像雨後春筍一樣涌現在人們面前。

    變化始終在進行。8月初,中國首批300名國家職業資格電子商務師在南昌宣佈誕生;7月1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宣佈正式啟動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這標誌著心理諮詢師作為一種職業在中國誕生;7月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宣佈,企業資訊管理人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行銷師、項目管理師、企業行政管理師與心理諮詢師、電子商務師一道加入到全國職業資格統一考試中來。這意味著新增了7種職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主任陳宇這樣解釋:“這些新增職業,順應了産業結構從傳統的製造領域向服務領域發展的潮流。”

    加入世貿組織又加速了職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陳寧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後,第三産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就業機會將大量增加。根據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預測,加入世貿組織7年以後,我國的食品加工業、紡織業、服裝業、建築業以及服務業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將分別增加16.8萬人、282.5萬人、261萬人、92.8萬人和266.4萬人。”當然,汽車、機械、糧油加工、電子通訊設備、煤炭採選和農業領域就業崗位將不可避免地減少。

    “經濟體行政性職能在退化,經營性職能在上升,具體組織中非生産性職能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一位勞動經濟學專家的觀點正在被事實所證明:企業設置多年的組織部、人事部,現已漸次合為人力資源部,企業中原有的行政性機構,正從日漸紅火的職業市場逐漸淡出。

    “職業壟斷一去不復返”

    姚先生遞給人的名片清晰地印著“軟體工程師”,他從事西方軟體的漢化工作,每日步履匆匆進出位於王府井的一家軟體公司。如果告訴你他所學專業,你可能會感到驚訝:姚先生本科畢業於民族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兩年前畢業後直接從事現在這個工作。

    這並非特例。他的一位哲學系研究生同學畢業後直接去新浪搞軟體開發,另一位同學到大學教授法律專業課。

    人們可能從中讀出種種資訊,但有一個事實是清楚的:姚先生和他的同學憑自身能力,獲得了職業準入,其中沒有學歷文憑、背景出身等非能力條件的羈絆。

    一位職業教育工作者十分感慨:“能力成為他們職業準入的充分條件,但從前職業壟斷年代卻不是這樣的。”

    在職業壟斷時代,擁有某一專業文憑,就會有“組織”安排某一相應的職位“天經地義地屬於你”:幹不好或幹不了,職位都在你手裏,別人要不走,你也挪不了。

    不單是文憑。在職業壟斷時代,某种家庭背景出身、在某些崗位上的性別規定、某個年齡條件、工齡條件等,都可能成為把持某種職業資源的充分條件。

    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這樣解釋職業壟斷:第一,對從事某個職業有能力之外的種種鐵定規則,比如學歷文憑、出身背景、甚至性別年齡、政治面貌等;符合條件,能力再差也讓幹,不符合條件,能力再強也不讓幹。第二,無論幹得好壞永遠能幹下去。比如,當過廠長便一輩子是廠長,即便他接手一廠倒閉一廠。

    曾湘泉指出,職業壟斷造成能力再差、績效再差也讓幹,實際上恰恰違背了當今世界人力資源管理的兩大導向:能力導向和績效導向。但是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今天,除極少數領域還有職業壟斷殘余外,能力導向和績效導向,已成為中國絕大多數行業管理的普遍規則。

    機關“鐵飯碗”不“鐵”就是其中一例。從人事部了解到,不完全統計表明,截至2000年底,全國共有5萬個機關單位、約35萬個職位實行競爭上崗。在競爭中,有2400多名縣處級、6.3萬多名科級領導職務公務員下崗。6年來,全國共有1.73萬名不合格公務員被辭退。

    然而,在機關“凡進必考”平等法則面前,僅自1996年以來,全國各地又有17188位農民脫穎而出,邁進地方國家機關大門,其中不少人在新的崗位上成長為優秀公務員。

    今天的中國對每個人來説,是金子總能找到發光的地方,濫竽充數卻難覓市場。曾湘泉教授這樣説:“職業壟斷一去不復返了。”職業壟斷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迎來了一個鼓勵人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個人職業競爭力時代。

     

    我們正迎來

    個人職業競爭力時代

     在個人職業競爭力時代,個人在職業市場的成功與失敗,取決於其對經濟的市場化、資訊化、國際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等經濟和社會變動因素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業內稱這種能力為個人職業競爭力或勞動力的競爭力。這個時代的職業選擇、職業關注、職業評價、職業教育和職業流動都顯現它獨特的特徵:

    職業選擇:“皇糧”意識在淡化。日益龐大的自由職業者隊伍,是人們“皇糧”意識淡化的産物。統計表明,僅上海一地,自由職業者就高達50萬之眾。有趣的是,南京昂氏市場顧問有限公司世紀之交時對古都南京300名市民的職業行態專項調查顯示:竟有20.5%的南京市民將“未來理想”職業鎖定自由職業者,比例名列第一位。即便在一般人看來是“皇糧”意識的堅決守衛者的女性,擇業時對工作穩定的要求也退居次要地位了。2001年4月,北京美蘭德資訊公司在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個消費先導城市市區15—59歲女性居民就業觀念的電話訪問時發現,26.4%的青年女性擇業時首先考慮的是高收入和能實現個人價值,工作穩

    定性要求早已退居其次。

    職業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有一句話在職業市場廣為傳播:“職業才是你最大的經濟來源,比你的股票更具升值機會。”似乎是與此相佐證,零點調查公司1999年7月在北京、廣州、重慶、上海、廈門進行的1500戶居民人口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通常擔心或憂慮的問題是“孩子教育”和“就業”。而零點調查公司在2000年6—7月間對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保定、寧波等10個大中城市,以及其他7個農村縣居民的調查表明,職業滿意度是影響居民總體生活感受最為重要的因素,其相關性已遠遠超過居於第二位的對物價變動的承受能力。曾湘泉教授這樣表述今天人們對職業問題的高度關注:“今天對勞動力市場來説,人們最大的困惑,莫過於對自己職業與職位未來前景的期盼與焦慮。”

    職業教育:終身教育深入人心。2002年被稱為“職業培訓年”。翻開報紙,招聘廣告中這樣的字樣目不暇給:精通英文書寫者優先、英文對話流利者優先、不熟悉掌握數據庫技術的網路開發語言免談,律師、註冊會計師優先考慮……等等。驀然回首,我們發現身邊考證熱、考研熱、培訓熱一浪高過一浪。不完全統計表明,目前職業市場上可供發揮的各類證書達300種以上,每年還出現50種以上新的證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今年7月31日宣佈: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已有3500萬人(次)取得不同等級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與學業證書並重的一種國家證書制度初步得以確立。而今年1月“2002上海市資訊産業人才招聘會上”,對5500位應聘者中的1000人所作的隨機問卷調查顯示,63.7%的人認為工作中壓力主要來源於“專業知識更新快”。業內人士由此評價:職業教育還將更熱。

    職業流動:束縛的帶子一條條剪除。

    有人統計,在北京中關村,沒有北京戶口的打工大學畢業生目前已經達到10萬之眾。10萬沒北京戶口的大學生其實和每年成千上萬涌入城市的農民工一樣,實際上已掙脫實行了40多年、像無形的帶子一樣的戶籍制度對職業流動的束縛。

    帶子不單戶籍一條。但舉目四望就可以發現,糧油關係、組織關係、人事轉變、工資關係等等,這些昔日牢不可破的“帶子”正一條條被剪除。

    還是以實際調查來説明:北京青年研究會2000年調查,在2002名16—35歲的北京青年中,有25.6%的人曾經換過工作單位。而最近三年內換過單位的情況是:換過1個單位的人佔12%,換過2個單位的人佔4.9%,換過3個單位的人佔1.7%,換過4個單位的人佔0.3%,換過5個單位的人佔0.4%,換過6個及以上單

    位的人佔0.4%。而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2001年4月至7月間對全國28所高校的調查表明,有44%的人打算在第一個單位“只呆一年”。

    在個人職業競爭力時代,職業流動的確輕快起來了。

    

    經濟日報 2002年10月23日


迎接黨的十六大
十六大專題
輝煌13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