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業誰主沉浮?  

     去年的11月10日,上海——現代中國最早的拍賣行發源地,就做出決定:簡化拍賣業入市審批程式,改審批制為核準制,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有關規定,並經過遞交申請報告等程式,20天內即可得到回復,且經營範圍不限。消息一經傳出,輿論一片譁然,拍賣業在第一時間裏感受了入世帶來的衝擊。

    轉眼又是一年,失去了保護的中國拍賣業,的的確確經受著市場經濟的洗禮,“內憂外患”。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拍賣業何去何從?

    悠久歷史順勢而生

    自1958年大陸上最後一家拍賣行消失,拍賣槌聲一下沉寂了三十來年。直到1985年9月,上海海事法院採用拍賣形式處置了因經濟糾紛被扣押的巴拿馬籍PAM ANA號貨輪,穿越時空的槌聲終於又在古老國度的上空迴響。

    從1987年開始,拍賣行在廣東、上海、北京等地陸續恢復,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到現在的近兩千家拍賣企業、三萬餘從業人員,年成交額近400億元人民幣。雖然這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極小,無法與支柱産業相提並論,但其行業影響確是百餘年不能比擬的。

    然而,特殊的歷史背景又使許多拍賣行走上歧途。199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公物處理實行公開拍賣的通知》,“決定改革現有公物處理辦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物處理的公開拍賣制度”。這猶如一夜春風,為拍賣業帶來生機的同時,也把他們吹上了一條狹窄而擁擠的路。先是國內外原材料、汽車、香煙等的價格相差懸殊,高額利潤的誘惑使得一部分人鋌而走險,冒死走私,於是海關緝私罰沒物資成了拍賣臺上的主角。海關,成為拍賣行的上帝;而後,由於市場疲軟,企業破産等經濟債務糾紛比比皆是,因此以法院為首的執法部門成了拍賣行公關的主要對象。“千軍萬馬”上法院,成為中國拍賣業的一大“景觀”。僧多粥少,不少地方竟然出現了由執法部門進行第一輪“拍賣”的怪現象,可悲的是,拍賣行則是這場非法拍賣的競買人。誰收取的佣金少,誰提供的“條件”優越,誰才會成為最終的買受人。

    拍賣,這種本應在廉政建設上大有作為、透明度極高的交易形式,卻令許多“實權人物”鋃鐺入獄,變成了一塊滋生腐敗的土壤。

    有人認為,我國的拍賣業僅僅走過十五個春秋。與國際上正規拍賣公司出現到現在已有270多年的歷史相比,用“稚嫩”形容也不為過。但是,我們認為,正是因為“年輕”,才有資本改造自己,按照現代企業模式運作,加強內部管理,拓寬市場空間。

    給拍賣業一片寬鬆的天

    西方發達國家的拍賣市場非常成熟,得益於政府對行業幾無干預,扶持多於管理。它強調的是行業自律和促進競爭。所以美國和英國究竟有多少家拍賣行誰也説不清,也沒有必要説的清。只要它能夠遵守遊戲規則,就可以生存。而國內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卻因為拍賣頗有新聞性且充滿活力,錯誤地認為:拍賣就是拿空麻袋背米,在玩空手道,於是給予了過多關注,管得過細過死,使拍賣行在運作過程中步履維艱。

    以吉林省為例,一家拍賣行要受制于工商、稅務、公安甚至公證、文物、文化等多個部門。一場小規模的房地産拍賣會需要十分繁縟的手續。前期,要填寫工商局統一印製的兩大張委託合同書、競買人登記報表(姓名、身份證、電話、號牌)、還要發佈拍賣公告,然後一同上報工商部門;拍賣師證要查驗;拍品來源也在申報之列……拍賣當天,還要邀請工商、公證人員,拍賣記錄、成交單、公證書要當場簽訂。會後,還應補寫成交確認書等等再報工商局,取得回執後才算結束。如此種種,你不能説這些部門的做法錯了,因為他們都有上級文件、自訂的法規,這樣做也是工作職責所在。所以,入世後與國際接軌,應從政府提高辦公效率做起,給境外企業平等國民待遇的同時,也讓國內的企業享受一下國際通用規則的便捷。管理到位而不是越位,讓發展中的拍賣業擁有一個寬鬆的環境,規範其行為而不是從頭到腳地管死。

    自己才是命運主宰

    經濟全球化使得我國汽車、鋼鐵等支柱産業正在逐漸失去庇祐,而一向少有政策恩澤的小小拍賣業更是需要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是環境使然。在吉林省46家拍賣行中,成交額過億的鳳毛麟角。很多公司都在勉強度日,有的只能靠為海關走私車出手續以增加成交額。那麼,拍賣業何去何從呢?

    堅守誠信是拍賣業立本之源。世界通信、安然公司的假帳風波,讓美國華爾街遭遇了信用危機;而世界現代拍賣行的鼻祖“蘇富比”,因涉嫌與拍賣業另一巨頭“克裏斯帝”聯手合謀以提高佣金收取比例榨取顧客錢財,被美國聯邦陪審團裁定有罪。相比之下,我國的拍賣業幸運之極,鑽政策空子,違法違規卻能逍遙法外者,不在少數。

    隨著市場的規範成熟,隨著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拍賣瞬息萬變、無處不在。這就要求拍賣行要積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只要是可以交易的商品,就不妨把它作為拍品,大到飛機輪船,小到日常用品都可以在拍賣場上成交,而且拍賣風格也可隨機應變,從室內、固定的高貴式到露天、流動的活躍式,只要與現場的氛圍和諧,收效斐然,拍賣就是成功。(張文學 郭亞軍)

     《中華工商時報》 2002年9月29日


拍賣業過熱隱患多
拍賣業面臨全面洗牌
中國拍賣業將進行企業資質評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