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宏觀經濟運作有利因素多  

    從去年底的“形勢嚴峻”到今年初的“謹慎樂觀”再到現在的“較為樂觀”,人們對今年乃至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日增,分析發現———

    今年以來,每月刷新的國民經濟運作數據不斷地修正著人們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從去年底的“形勢嚴峻”到今年初的“謹慎樂觀”再到現在的“較為樂觀”,人們對今年乃至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信心日增。透過分析我們發現,提升信心的是經濟運作的眾多有利因素。

    黨中央駕馭調控經濟藝術高超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進程險象環生。通貨膨脹的壓力、亞洲金融危機的陰霾、通貨緊縮的趨勢、國際經濟風雲的突變,一個又一個的經濟風險接踵而至。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從容應對,準確把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基本趨勢,全面分析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並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始終掌握經濟工作和宏觀調控的主動權,顯示出了高超的駕馭和調控經濟的藝術。

    1998年初,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剛至,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地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鼓勵外貿出口等措施,充分發揮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有力地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風景這邊獨好”。去年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嚴峻局面,我國高擎擴大內需大旗,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2001年,GDP增長7.3%,穩步增長,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又升至7.8%。

    伴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十三年來,黨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化解影響穩定的各種矛盾,切實維護了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比如,面對就業和再就業這個諸多矛盾的焦點,我國實施了再就業工程,逐步建立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險“三條保障線”和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有力地推進了改革和結構調整,保證了絕大多數職工的基本生活和多渠道就業,維護了社會穩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經過十三年的改革實踐,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我國全部農産品和絕大多數工業品的生産由市場決定,90%左右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供求決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滬深兩市的證券市價總值超過4.5萬億元,相當於GDP的50%左右。市場法規逐步健全,市場監督機構和認證機構逐步完善,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逐漸消除,基本上形成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01年底,國有資産總量達109316億元,比1995年增長91.4%,控制力明顯增強。個體、私營經濟在工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猛增到三分之一強,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與1991年相比,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增加2644萬人。

    內需成為經濟增長髮動機

    中國之所以能夠既安然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又從容地在這次世界經濟衰退中保持高速發展,擴大內需功不可沒。

    2001年,在國際經濟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我國保持了7.3%的穩定增長勢頭。當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銳降24個百分點,外需增長明顯受挫,經濟增長九成以上的動力來自內需,中國經濟已明顯地向內需主導型轉變。專家認為,中國經濟自身增長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來自於政府和非政府的力量還都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在近5年的擴大內需實踐中,我國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內容,把擴大內需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不斷為促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需求增長的內在機制逐步完善,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不斷增強,內需漸漸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宏觀經濟運作品質明顯提高

    13年來,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經濟運作品質明顯提高,實力日益增強,增長波動也逐漸被熨平。1997年至2001年,我國GDP增長在8.8%—7.1%的區間內運作,增長波動控制在2個百分點以內,遠小于改革開放初期10個百分點的起落。

    作為經濟運作穩定性增強的一種結果,我國經濟運作品質明顯提高。今年上半年,GDP、工業、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呈現出向好勢頭,國民經濟在平穩中保持了較快增長。

    比各項指標向好更具內涵的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齊頭並進。今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個百分點,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固定資産構成中,更新改造投資的爬坡讓人看到了經濟增長在積蓄後勁。今年上半年,更新改造投資增長16.4%,比去年全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2000年提高3.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是今年經濟運作中的另一個亮點。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增速比去年高出4.8個百分點,表現出恢復增長的強勁力量,成為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拉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保持了平穩勢頭,但汽車、住房、電子通信産品的熱銷,讓人們看到了消費升級的前景和巨大需求空間。

    加入世貿正效應初步顯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一個最明顯、最直接的積極效應就是跨國資本以空前的速度蜂擁而至。今年1至8月,外商投資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實際利用外資增速也達23.6%,實際利用外資額達366億美元,約佔我國20多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一成,外資投資企業工業産值佔全國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15%升至11.2%。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1萬餘家。專家預測,今年外商實際投資額有望突破500億美元,增速將達10%。

    中國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的地位凸現,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另一個更具積極意義的效應。200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首破5000億美元大關,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強勁增長,進出口總值佔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的3/4強,增速為16%,是去年增速的2倍多。外貿出口更是強勢奪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增長18%,比去年全年增速高出11.2個百分點。在出口貿易構成中,加工貿易佔了大頭。今年前8個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1106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55.1%,與去年相當,增長17.7%,比去年增速高出10個百分點。加工貿易的迅猛增勢,凸顯“中國製造”的魅力。

    出口産品結構則折射出“中國製造”的實力和潛力。10年前,中國的出口商品還以廉價産品為主,而如今,機電産品獨佔鰲頭,其出口額直逼我國出口總額的一半。高新技術産品成新銳,在1996年至2001年間,其産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高於同期GDP增長約12個百分點,佔我國出口額的比重亦由9.8%升至17.5%。

    當然,今年來全球經濟趨好,也將促進中國宏觀經濟運作趨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從2000年年中開始的全球性經濟減速已經結束,世界經濟正在恢復增長速度。值得提醒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結構性矛盾突出,財政收入增長減緩,物價水準低位運作,下崗失業人數仍然較多,農村需求增長緩慢等,這些問題錯綜交織,只有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經濟日報》 2002年9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