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初顯成效  

    經濟結構調整交出滿意成績單

    經過三年持之不懈的努力,山西經濟結構調整成果日漸顯著。目前全省主要經濟指標呈顯著上升態勢,經濟運作品質明顯改善,經濟結構趨於合理。

    今年上半年全省國內生産總值完成874.2億元,增幅高於全國3.3個百分點,是1996年以來的同期最高增幅。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86.4億元,同比增長17.5%,超過全國平均增速5.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3位。承擔潛力産品生産任務的82戶企業,今年前6個月實現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25.5%,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5%。

    財政收入在去年突破200億元的基礎上,上半年完成149.7億元,增長23.6%,增幅居全國第二,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0個多百分點。去年山西改變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兩年居全國末位的狀況,成為改革開放20多年來該項收入增速最高的一年,今年以來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又增長了25個百分點。

    經濟産業新格局顯山露水

    以不銹鋼為代表的9個潛力産品項目投産見效,25個高新技術項目、21個重點工業調産項目建成投産。全省涌現出奈米粉體材料、微硅機械、大麻織品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産品,太原、長治、晉中、陽泉、呂梁等市地崛起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技術産業園區。高科技與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結合打造出山西獨具活力的中藥産業,亞寶、中遠威和桂龍三大制藥龍頭的崛起牽引出數十個中藥名牌。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生物制藥一項年創利稅1億元,這一項目全部達産後可增加稅收近10億元。

    近兩年山西更新改造投資每年以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5個百分點的幅度高速增長,以煤電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多年建設形成的傳統産業得到大規模技術改造,一批低技術含量産品注入現代技術後産業鏈拉長。煤炭工業走出了原煤-洗精煤-型煤-焦炭-水煤漿的發展模式,將推進能源的潔凈化和晉煤轉化增值。大力發展煤炭洗選業,全省1/3的原煤得到入洗,大機焦年産量達到3000多萬噸,山西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洗精煤和優質工業焦炭基地。

    高載能工業是山西結構調整的重要之舉。利用煤鐵資源豐富的優勢,傳統的鋼鐵産業拉長為生鐵-鋼鐵-鋼材-特種鋼材産業鏈,太鋼年産50萬噸不銹鋼項目的建成使山西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特種鋼基地,産品替代進口。山西鋁土資源佔全國40%,利用這一優勢,電解鋁-氧化鋁-鋁材形成又一産業鏈,年産120萬噸氧化鋁的亞洲最大鋁廠山西鋁廠正在向200萬噸年産量擴容,年産百萬噸的晉北鋁廠也在籌建中。變輸煤為輸電是山西轉化煤炭産品行之有效的措施,經過奮力建設山西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電輸出基地。

    改造大的,放活小的,淘汰劣的。通過對大批骨幹大型國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山西經濟單一依靠能源重工業的局面得到扭轉。通過對國有集體性質的中小企業進行全面改制,一大批小企業靠制度創新重現生機。通過加大“汰劣”力度,全省先後關停、取締、淘汰了污染、落後的企業或設施2萬餘家,污染嚴重的土焦生産經改良升級已有近一半轉為大型機焦。全省8個城市大氣品質有所好轉,太原市全年空氣品質二級的天數由兩年前的45天增加為120天。

    同樣經過大力調整,全省農業的糧經比例由兩年前的79:21調整為69:31,糧食生産的比重下降了10個百分點。歷經3年調整,全省農業形成了以小雜糧、幹鮮果品、草食畜並肉奶加工和反季節蔬菜四大特色産業,全省呈現出晉北奶牛-晉中醋業-晉南蔬菜-呂梁紅棗核桃-晉東南小米的規模化産業格局。小雜糧年産量達到30億公斤,佔到全省糧食常年總産的1/3。全省半數以上的傳統採煤種糧縣成為養牛、養羊、果品、蔬菜等新型産業縣,這些産業佔到這些地方農民新增純收入的一半。

    旅遊業正發展成為山西經濟的新支柱。通過實施“抓大放小”的精品戰略和改革投資體制,山西形成了“北佛(北部佛教文化)、中商(中部晉商文化)、南根(南部黃河根祖文化)”三大特色旅遊區,以五台山等名勝為代表的10大旅遊景區中有6個通過國家級4A景區認證。大量民間資本的介入加快了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介休市民營企業家閻吉英投資5億元使綿山景區幾年便成為山西骨幹景區。近3年來山西旅遊業收入每年以兩位數速度遞增,年收入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大同市旅遊收入3年增長了7倍。

    科學決策為經濟調整導航

    亮色紛呈的山西經濟得益於結構調整決策的科學確立。1999年,山西省委七屆九次會議明確提出用10年時間解決全省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全省在制定“十五”規劃時突出了結構調整這一中心和主線,將結構調整全面落實和體現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去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山西結構調整的“1311”規劃:全省在“十五”期間,在市場選擇的基礎上,集中抓好100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30個戰略性工業潛力産品、10個旅遊景區景點和100個高新技術産業化項目。

    結構調整的科學思路確定後,全省上下又實施了一整套科學的辦法。通過企業家、經濟專家和地方領導三結合,從現有企業中找出一批有市場潛力、技術含量高、有一定規模的産品,論證確認為潛力産品後,做大做強,克服了過去調企業或調行業造成資金分散的簡單做法,同時也防止了借結構調整鋪新攤子導致新一輪的重復建設。

    在資金支援上省政府今年籌集10億元,採用貼息入股的辦法投向企業,帶動了100多億元資金投入。全省各地用同樣辦法,吸納和帶動了一大批社會資金,朔州市吸納省外大唐、神華等15戶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近20億元,對當地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一批産品得以升級換代。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籌資辦法,市場化、社會化融資為山西結構調整提供了最重要的籌資渠道。為保護好産品不被落後的體制蠶食,所有承擔結構調整項目的企業都進行了多元化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或形式多樣的有限責任公司。大批非公有企業成為結構調整的生力軍,一些地市民營經濟佔到地方經濟的“半壁河山”。

    為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省計委及有關職能廳局和全省11個市地廢止了5000多個規範性文件,減少了一大批行政審批和收費項目,普遍實行一站式審批服務,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作業,大大提高了辦事效能。臨汾市開除和清理“三亂”人員500多人,全市政風迅速好轉。投資1.58億元的高科技企業運城恒磁有限公司在創建和發展中,萬榮縣主要領導和職能部門主動提供優質服務,這個項目快速開工後使該縣財政收入翻了一番。更多市縣通過整治城市環境,完善社保和就業政策,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了良好條件。

    在總結3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地、各部門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落實好省委、省政府的有關決策,增強責任感、緊迫感,通過創造性的工作,確保結構調整目標如期實現。有關人士分析,隨著一系列以結構調整為中心工作的逐步推進,山西省將在今明兩年迎來又一次經濟發展高潮。(完)

    新華社 2002年8月28日


山西今年將投資100億用於公路建設
山西首批資源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啟動
常修澤:經濟結構調整應注意幾個問題
3100多家港資企業落戶陜西
積極穩步地推進國企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
如何看待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2002年經濟結構戰略調整
我國將從三大方面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