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5年發展紀實  

    1997年7月29日,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在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楊淩誕生。從此,這個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的“農科城”,備受世人矚目。

    5年來,楊淩城市面貌的改進速度、高新企業的進駐速度、産學研的結合速度、科研水準的長進速度以及示範區的輻射帶動速度等都呈快速增長態勢,被人們稱為中國農業的“綠色矽谷”。

    “農科鄉”變成“農科城”

    楊淩,是傳説中我國農業始祖神農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之地,曾開啟了我國農耕文明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把太多的榮譽給了楊淩,也把太多的困惑和難題留給了楊淩。

    新中國成立以來,擁有4000多名農業科教人員的楊淩産生了6位院士,培育出5000多項農業科研成果,轉化出累計超過20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有7萬多名農業科技人才從這裡走向全國。楊淩曾培育出了目前全世界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碧瑪一號”、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奶山羊“西農莎奶山羊”、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蘋果品種“秦冠”蘋果、世界最早的胞質雄性不育係雜交白菜、世界第一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元元”……楊淩在小麥育種、旱作與節水農業、家畜生殖內分泌與胚胎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域綜合治理等研究領域居國際領先水準。

    然而,示範區成立前,楊淩作為我國的農科基地,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僅以區內10個農科單位為例,分屬於國家三部一院一省,相互之間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合作,在學科專業、科研項目、設備購置等方面存在重復建設。

    楊淩的現狀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前奏曲,1997年7月國務院批准建立楊淩示範區。示範區的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均由陜西省的副書記、副省長兼任。只有56人的示範區管委會,以“小政府、大服務”為目標,進行了行政管理模式的創新:示範區由國家18個部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建、陜西省26個廳局和示範區實行廳區共建。

    示範區的建立,把一個偏僻落後的農村小鎮變成了一個被專家稱為中等規模的生態型“農科城”。

    5年中,楊淩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近30億元,開發區面積從4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今天,一座座高樓大廈在楊淩拔地而起,交通通信、園林綠化、城市供水、醫療衛生、垃圾處理系統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還有現代化的國際會展中心、創業中心、邰城廣場和亞洲一流的水上運動中心,一個具有田園風光的現代化中等生態城市框架已初具雛形。

    示範區建立後,不但人才外流現象得到遏制,還先後引進各類人才1600余名,其中吸引碩士以上人才330多名、留學歸國博士67名。

    産學研結合之路越走越寬

    楊淩示範區的建立,本身就肩負著研究中國農業發展之路的重任。為此,示範區建立後,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以科技成果産業化為內容,以高速度發展、高效益示範為目標,初步建立起産學研一體的産業發展新格局,為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1999年,國務院批准將原隸屬於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科院和陜西省的楊淩10家科研、教學單位進行實質性合併,組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這一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門條塊分割、重復建設、體制不順的弊端,首次實現了科研和教育資源的實質性整合,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所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新型大學。

    整合後的西北農科大學科整體水準有了較大提高。據統計,目前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學科由16個增加到了24個,研究生導師由392人增加到了530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成倍增多。合併以來共取得高新技術成果126項,其中國家級獎6項、省部級獎59項,其中動物克隆技術、幹細胞研究和雜交小麥等研究都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去年學校有兩項目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初步實現了資本與知識的融合,破解技術與生産力轉化的難題,是楊淩示範區的一大創造。從“窮教書匠”到“科技富翁”,是楊淩知識分子群體近年來出現的最大變化。如今,這裡的許多科教人員改變了過去寫論文、評職稱的舊觀念,開始走出校門和實驗室創辦或領辦科技企業,為企業提供技術和智力服務,當企業的股東或“老闆”。目前,科技人員創辦、領辦的企業就有100多家,吸引社會資金2億多元。

    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投身經濟一線,使這裡涌現了一批身價百萬的“科技富翁”。2000年,中富集團向15位科學家獎勵了共315萬元的股權。在楊淩金坤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西北農科大的5位教授擁有375萬元的股份。在楊淩農大德力邦公司佔有股份的張興教授説:“科技成果必須走上生産,教授以技術入股的形式為産學研結合闖出一條路子。”

    同時,學校也積極探索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社會法人或自然人合作組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企業,實現了科教單位與企業的結合。西北農科大以專利、專有技術以及部分實物資産和貨幣資金入股、參股組建了各類企業20家,對外合作企業總股本已達7.558億元,其中學校持有股份6761萬股。

    經過幾年的探索,楊淩在農業高新科技的産學研結合的道路越走越寬。目前,區內註冊企業達460多家,其中包括1家上市公司、10多家合資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良種繁育、節水灌溉、生物胚胎工程、生物制藥、農産品深加工等行為主導的産業佈局。去年,楊淩科技企業的技工貿收入達到12億元。

    産業示範帶動打造未來農業之路

    對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來講,所謂高新技術就是指要搞現代化農業;所謂産業示範,就是要搞産業化。楊淩的目標是:今後在22平方公里土地上,沒有傳統農業,全部是現代農業。

    在楊淩,農業的概念已不僅指春種夏收,而是“大農業”。它涉及旱作農業及良種繁育、節水灌溉及節水工程、生物工程及生化工程、農業資訊工程、生態及環保工程、農産品深加工及植物化工等諸多農業高新技術領域。

    示範區建立後,楊淩在繼續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的同時,以成果轉化和示範帶動為目標,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科教人員普及和示範基地輻射,大量農業科技成果不僅在示範區內開花結果,還在附近農村、省內甚至全國起到較好的示範作用。

    為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産業化,楊淩採取了多方面措施,著力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楊淩已在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持股、科技型企業註冊、科研成果評估入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傾斜政策;利用楊淩基金、科研成果專項資金對成熟的産業化項目給予資金支援;投資4400萬元建成了2.4萬平方米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孵化器,投資1000萬元設立了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併合作成立風險投資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條件保障和融資服務。在這些措施促進下,目前楊淩已有37家企業建成投産,初步顯示出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的示範作用。

    在示範區成立之初的1997年,楊淩附近8萬多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1396元,遠遠低於全省平均水準。為改變這一現狀,示範區大力倡導“公司+科技人員+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對眾多農戶的組織和服務,引導帶動農民進入市場。許多入區企業也把附近農村作為自己原材料和勞動力基地,公司和農民通過訂單、合同等形式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帶動了農民的增收致富。去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2142元,比上年增加337元,增幅為18.7%,大大超過了全國平均水準。

    楊淩將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帶動作用逐步向週邊擴展,向區外的示範和輻射作用也在不斷加強。目前示範區在陜西省內6個地市建立了13個試驗與示範基地,兩所高校也在西部省區建立了44個區域綜合治理、旱作農業、林果業、畜牧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五類試驗與示範基地。

    目前楊淩一些入區企業的“觸角”還伸向了全國各地。據有關部門統計,楊淩向周邊省市區的示範輻射的經濟效益已從1997年的2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100億元,示範區成立後輻射效益累計達400多億元。

    新華社 2002年7月29日


楊淩科研人員領辦企業競風流
打開西部這扇門 曾蔭權率訪問團考察楊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