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稅徵收可別變了味  

    前不久,在報紙上看到,陜西省戶縣大王鎮200多名中小學教師不得不放下教鞭,被鎮幹部派往各村收繳農業稅。據教師反映,他們已經被扣發了6月份的工資,鎮裏規定必須等農業稅徵收任務完成後,他們的工資才能補發。

    教師當“稅官”,可謂近幾年在一些農村出現的新鮮事。筆者在湖南、四川等地農村也有耳聞。個別地方甚至還有讓學生當“稅官”的,言倘若不能足額按時納稅,則校長、班主任就不能讓學生返回課堂。鄉鎮幹部反映,讓教師和學生當“稅官”,實屬無奈。按當地規定,6月30日前必須完成農業稅收繳任務,稅收完不成,只好“思變”。

    問題就出在了“思變”上。稅收任務完不成,自然要“思變”,包括強化徵收。但稅收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要完成稅收也絕不能僅僅在“徵收”環節上轉圈子。更何況,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學生現在的學習任務也不輕,動不動就讓教師、學生去“收稅”,至少説明這些鄉鎮領導對法律的漠視和無知。退一步説,假如連稅都要讓教師、學生去收,那還讓鄉鎮幹部、稅務人員做什麼呢?

    在這一點上,安徽省“削帽子”的做法值得借鑒。在搞農村稅費改革時,蕪湖縣圍繞“削帽子”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形成近千個預案。先是“順推”,根據縣域農村經濟的總量推算出農村居民應納稅總量,然後根據各鄉鎮的經濟總量來分解農業稅量,再往下分解直至農民。鄉鎮、村、村民小組是否能夠承擔這些分解量呢?還要“逆推”,即每家每戶實際的收入狀況,刨去孩子上學、家人看病、禮情往來等生活用度。再“順推”鄉鎮財政支出對農業稅的需求度,通過精簡鄉鎮機構、裁減冗員又削了一層“帽子”。這樣“順推”、“逆推”,最終核定的農業稅就符合農民實際承受能力,農民也樂於接受。

    看起來,農業稅徵收工作要“思變”,同樣要實事求是,要從縣情、鎮情、村情出發。

    人民日報 2002年07月22日


安徽農業稅入庫進度加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