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晶片基地之爭半場哨響 上海北京分搶江山  
張俊才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大陸是世界晶片巨頭投資的熱土。巨大的市場需求,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留給他們無往不勝的商業機會。而圍繞生産線的轉移引發的北京、上海晶片投資競爭也將曠日持久。

    近日,臺積電悄悄落戶上海松江,聯電蘇州工程已打樁在建。而此時,上海原有的中芯國際,已在梅雨如絲的浦東張江高科技産業園區正式投産,宏力正緊鑼密鼓加緊開工準備。

    與氣氛熱鬧的環上海地區相比,一度聲勢宏大的北京則顯得有點黯淡。種種跡象表明:一段時間惹人注目的京滬深蓉晶片基地之爭,已經響哨吹起———上海在“前半場”的角逐中拔得頭籌。

    北京:“欲霸”不能

    “如果要寫中國的晶片史,北京恐怕還是最重要的”,北方微電子基地一有關人士一字一頓地告訴記者,“北京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他解釋説,北京在政策上非常重視微電子建設。市政府已經制訂《北方微電子産業基地規劃方案》,預計到2010年之前,北京市將要建設成20條半導體生産線,20家封裝測試廠和200家IC設計公司。到那個時候,北京市的微電子産業總産值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首鋼一人士介紹,在北京市的政府規劃中,晶片行業被列為高新技術開發的核心。早在1995年,北京市就對首鋼提出傳統産業改造目標,準備用5年的時間,使首鋼“非鋼”高科技比率達到50%以上。晶片製造被視為實現高科技的突破點。

    早于1年前,北京就宣稱投入資金13.35億美元的北京華夏晶片生産線開工,由美國矽谷IC從業人士組成AOS半導體公司等聯盟夥伴。但是,其鬆散性和虛弱的抗風險能力,直接導致了AOS在市場低谷時的退出。

    情急之下,首鋼旗下的華夏半導體公司一度欲收購南韓Hynix晶片廠宏大計劃,也不了了之。與華夏同時開工,北京的微電子爭奪戰的另一個領跑者,由帶有官方色彩的北京電子控股公司和亞太科技公司計劃撥資建設6英寸0.35微米IC積體電路生産線———訊創公司,卻暗渡陳倉,移師浙江寧波,轉投中緯積體電路。

    是時,光電子産業的代表“京東方”,在第四屆高科技周上宣稱,將打造15—20億美元的液晶産業園TFT—Lcd。但是,後因“京東方”與南韓的Hynix談判未果而偃旗息鼓。與黑白STN的磨合也一直未能成功。失敗後的液晶産業園更多停留在畫餅充饑的“虛擬”大單中。

    北京半導體行業消息靈通人士透露,投資9.2億人民幣,為北京市引以自豪,號稱“擁有智慧財産權”的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8英寸硅片生産線在業界和媒體的一片叫好聲中,處於艱難的磨合期。

    更令北京尷尬的是,年初有北京高層官員牽頭撮合,許以“數字北京,數字奧運”等優惠政策的中芯國際北上與首鋼“聯姻”方案,因為首鋼方面對生産線的技術期望值過高,雙方難以最後溝通而遭遇擱淺。與首鋼匆匆分手的中芯8英寸生産線由“媒婆”引線,“另嫁”亦莊。

    消息人士透露,中芯正和台灣芯巨頭茂矽等晶片廠商“秘密接觸”。華夏的合作夥伴,紛紛就地“蒸發”,該生産線僅剩下一座“宿舍樓”和幾百平米長滿雜草的某工地。首鋼的“強芯夢”難以抵達柳暗花明的時刻。

    在高科技産業制高點爭奪戰中,北京市政府可謂不遺餘力,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晶片工程計劃被冷靜的業內人士稱為“晶片大躍進”。“晶片大躍進”並沒有收到如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水資源限制和日益囂張的沙塵暴固然拖了北京微電子爭奪的後腿,但是“這種違背産業佈局規律,只能使投資者陷入信心的旋渦,在複雜而精細的操作中看不清‘北’”一業界人士指出,“這種政府主導,過多的熱情有悖于産業規律,結果只能事與願違的。”

    中芯有關人士也説得很明白,北京其實擁有很優越的條件,人才優勢是北京的一個殺手锏。北京有中科院、清華、北大等優越的科研基礎,這是上海無法拼比的。同時,北京也是目前國內積體電路最主要的應用市場之一,聯想、四通、北大方正、清華紫光和清華同方等電子、通信、電腦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雲集,每年消耗10億美元以上的晶片。

    晶片界觀察人士認為,北京應該有自己的定位,揚長避短,在晶片設計方面做文章。

    上海:“虛火”猶溫

    國內的微電子爭奪的“上半場”,上海成為“硝煙孤旅”。除了中芯這個爭奪戰的領跑者,上海已經建成或在建的8英寸晶片生産廠還有: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上海宏力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GSMC)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600171)和上海先進半導體公司(ASMC)。

    連同最近剛剛落戶松江地區的臺積電、聯電背景的艦科蘇州晶圓廠和一大批6寸廠、封裝廠,環上海地區初步形成具有群聚效應微電子生産基地。

    但是,事實上,上海並不能馬上在微電子市場上“笑傲江湖”。專家認為,上海晶片生産的明顯“虛火”使上海離縱橫馳騁的時刻還很遙遠。

    知情人士指出,聯電在蘇州和即將在松江開工的臺積電晶片廠,實際上是在“做6寸帶8寸”的晶片生産。精明的台灣商人考慮到大陸的晶片使用的巨大市場,而晶片的檔次要求不高,致力加工6寸低端産品。更多佈局6寸,帶有“卡位”目的,8寸更多帶有象徵意義。

    從亞太轉投資大陸的中緯的年度生産目標很清楚:“將以消費性IC、驅動IC的製造為主,搶佔大陸中低IC市場”

    根據了解,聯電在推進艦科8寸晶片廠在蘇州落地的同時,也在無錫與租賃無錫華晶foundry線的上華半導體聯合,投資1.5億美金,建設具有聯電色彩的6寸線。中緯整合實際上是早先訊創轉投的臺積電一廠的舊線。

    很明顯,環上海地區的微電子帶,實際上是接納台灣的二手舊線,而半導體生産設備5年就折舊完畢,這一些“爛”機器,和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低廉的地價組合,産生高額利潤的同時,阻礙了晶片檔次的提高。

    更讓業界樂觀不起來的是,環上海的微電子工廠成為名副其實的“代工線”。在國外媒體報道中往往稱正在建設的貝嶺二手線是“NEC的上海工程”而不是國內報道所沾沾自喜的“中國人自己的積體電路芯廠”。

    國外的稱謂反映了中國在微電子項目的鉅額投入和應有的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獲得存在強烈的反差。這已經引起國內相關專家的注意。在與合資者高舉酒杯的時候,中方的管理者應該細心思考,還有哪些東西自己沒有拿到。對於提升積體電路的檔次,還應該向對方要些什麼。

    “燕子”軟翅頭負重

    除了北京上海這兩個微電子爭奪勁旅,國內還有深圳、天津、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這被有關人士形象比喻成中國的“燕子”型微電子布陣。其中,上海是燕頭,北京和深圳是燕翅,成都和西安是兩個燕尾。

    最近看來,燕尾“虛脫”。西安除了喊幾個口號,在微電子建設方面,一切靜悄悄。

    西南是燕子尾部的惟一亮點。根據可靠消息,安森美半導體公司已經宣佈在四川投建6英寸晶片廠,計劃8月份在樂山開工。其實,這不過是馬來西亞6寸線的關閉轉移,但是,對於西南來説,仍然是一大利好。

    被福布斯列為中國大陸第10位富豪的“魚飼料大王”的劉漢元,3月份公開向媒體稱,準備籌集25億人民幣進軍半導體,打造中國西部的微電子中心。他説:“由於這個行業資本與技術門檻高,過去的10多年,中國民營企業幾乎沒有能力涉及,甚至找不到合作夥伴。我今年就完成準備工作,整個項目大約需要13—15億人民幣,加上多晶硅項目,估計一共需要25億。”

    燕翅的另一端深圳及珠三角地區,是積體電路産品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政府不遺餘力,甚至以全資的形式,出資45%,與台灣劍度TFT—Lcd合作,建立深超半導體公司,為劍度下游液晶企業提供服務。

    有人分析,深超半導體帶有明顯的“個人投資色彩”,能否提升積體電路檔次,還是一個問號。

    而且,建度是為了解決液晶螢幕而建,有未經證實的消息説,目前,劍度因為與其合作的Hynix的退出而陷入僵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是勞動密集型産品,人們有理由懷疑,深圳競爭晶片,是否能對深圳的IC産業水準提升起到作用。

    晶片生産是高起點,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産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王陽元教授稱:“國內晶片製造業如果不能闖過技術、資金和市場關,後果不堪設想。”大量的晶片巨頭投資大陸,不僅為中國提供了IC製造環境,也促進微電子工業的發展。對大陸來説,資金、工程師(低端)都不缺乏,高端IC人才的培養,海歸派的聚攏,目前尤為重要。

    專家認為,市場體系是中國晶片産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京滬深蓉在爭奪微電子基地的時候,不應計較一城一地之失,應該以健全當地半導體産業價值鏈為終極目標,以國內市場的産品需求為信號,培植完整的資訊電子産業發展體系。誰為國內晶片龍頭不重要,關鍵要根據自身特點,適應産業佈局的自然規律,決定自己的定位;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以實現整體提高。

    

    

     國際金融報 2002年07月05日


新款64MB快閃記憶體晶片進入中國
英特爾今起全球調低晶片價格
台灣將宣佈晶片産業“登陸”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