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現實逼寬頻産業洗牌  

    過去一年中,人們聽到最多的名詞之一就是“寬頻”。在網路業黯然神傷的時候,寬頻曾經被看做拉動資訊産業的救星,被各國政府和消費者寄予厚望。然而,它的發展似乎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順利,反而屢遭失敗,相關企業也正陷入困境。

    日前,國內幾家網路設備企業的老總和中科院教授相聚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就如何創造可盈利寬頻網的問題進行了對話。

    全球寬頻産業陷入僵局

    當初人們在設想寬頻市場時,充滿著激情和希望。然而現實摧毀了夢想。

    即使在最先提出新經濟這一名詞的美國,號稱要做“全球首要寬頻服務供應商”的環球電訊去年年底宣佈破産,涉及資産與負債總額近400億美元。

    而我國的寬頻産業一樣未逃脫賠錢的命運。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住宅小區的電腦用戶可達30%,而在鋪設了寬頻網的小區內,只有5%的用戶選擇上寬頻網,剩下25%的用戶要麼根本不上網,要麼偶爾選擇電話撥號上網。剩餘70%的用戶,根本就不上網。

    因此,目前一種悲觀的説法是,按國內寬頻用戶現有增長水準,算上各種真正的運營成本,寬頻運營商至少要等16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

    很多寬頻運營商如網通、電信、長寬和蘭波等,曾經花費很多精力去解決寬頻的盈利問題,但目前的種種嘗試(如發展寬頻應用服務、建立寬頻産業聯盟、加強市場宣傳和降低接入費等),雖對寬頻上網率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都沒能對提高寬頻盈利産生明顯效果。

    制約寬頻發展的癥結何在

    著名寬頻專家、中國科學院教授侯自強在會上認為,單純靠發展寬頻應用服務不是提高寬頻用戶上網率的關鍵,它的癥結是,一直以來採用單一“包月制”式的寬頻網經營模式。

    實行包月制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對於用戶來説上不上網一個樣,到月底一算,費用遠高於撥號上網,自然就會失去參與的積極性。另外,目前的寬頻網無法提供區分服務,即開通以後用戶可以瀏覽任何網站,這對進行子女教育的用戶顯然不適用。

    那麼,如果有適銷對路的寬頻內容,加上合理的計費方式,這种經營業務模式是否會引來那些不上寬頻網的用戶,從而使寬頻運營商實現營利呢?例如: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可以選擇只使用寬頻教育的內容,覺得上網沒太大用處的用戶可以只選擇寬頻遊戲、VOD點播等。

    這種模式在與會的企業老總和專家們心中已形成共識。他們一致認同,寬頻運營商合理的運營策略是打破目前僵局的惟一途徑。即運營商應該採取更加靈活的業務模式,有合理的計費分成方案,有完備的計費賬務系統,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産業環境,促使大量的寬頻內容提供商和非PC終端製造商加入到健康的寬頻産業鏈中。

    寬頻産業面臨重新洗牌

    在會上,來自上海網同技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侯立民還帶來了新近開發出的一套具有清晰營利模式的寬頻接入系統。

    據介紹,這項技術打破了以往包月制的體系,採用差異化市場策略對每一位接入用戶區別對待。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四川、廣東等地投入使用。

    經過“跑馬圈地”及資本市場的洗滌,我國的寬頻産業已經走到了一個臨界點。有一個好的營利模式向前推一把,就會帶動用戶、運營商、服務提供商、製造商向著良性産業鏈形成的方向發展。與會專家評論説,上海網同“業務定向”寬頻技術的誕生將改寫中國寬頻産業的現狀。當然,寬頻産業能否起死回生,還要看寬頻運營商能否把收到的錢,合理地分給內容提供商一部分。完整的産業鏈以及各方的合作是寬頻産業踏上營利之旅的必要條件。

    專家認為,這一變革不僅讓運營商重新洗牌,更讓寬頻産品提供商重新排隊。但不論市場格局如何改變,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粗放型運營模式轉向精細化運營模式是寬頻産業的轉捩點。

    也有人認為像上海網同這樣的新生代寬頻商,由於勢單力薄,不可能掀起什麼大波瀾。然而,寬頻作為網路今後的發展方向,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加入,市場競爭也將更為激烈。雖説電信和廣電擁有強大的資金和網路資源優勢,但在寬頻骨幹網市場已經形成有效競爭的情況下,誰敢説寬頻的“小字輩”就沒有生存空間呢?在“快魚吃慢魚”的寬頻市場,機制靈活、服務完善將是中小寬頻服務提供商在電信巨頭包圍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砝碼。其中,能否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技術將是今後競爭的關鍵。

    《中國經濟時報》2002-6-18


新加坡寬頻用戶增長迅速
瑞典寬頻網際網路用戶和短信發送量激增
北京興建全國最大寬頻社區
上海調整寬頻業務資費標準
中國電信8.9億打造高速寬頻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