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産品深加工“四兩撥千斤”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農副産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與農業、農村、農民關係密切,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十分關心其發展。

    國家計委最近正式啟動了農副産品深加工專項工程項目,引起了廣大農民和農業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我國農副産品深加工程度低

    我國是農副産品生産和消費大國,農業連續數年豐産有餘,農副産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大體平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主要糧食作物産量創歷史最好水準,糧食、油料、水果、肉類、蛋類、水産品等總産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農副産品産量的穩定增加,為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和水準,進一步發展食品工業創造了條件。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農副産品加工轉化觀念的影響,我國農副産品供應的結構性過剩問題仍比較突出,農業種植什麼,工業就加工什麼,農副産品加工轉化工業發展滯後,造成農産品出路少,産品增值低,農副産品缺乏一個穩定的産業轉化基礎,沒有形成“增産—轉化—再生産”的良性迴圈,導致農民增産不增收,農業産業化進程緩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副産品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

    發達國家的農産品加工業産值是農業産值的3倍以上,而我國還不到80%;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總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是2—3:1,而我國僅為0.3—0.4:1(其中西部省區僅為0.18:1)。由於加工轉化程度低,綜合利用比較落後,也造成了我國農副産品資源的極大浪費,綜合效益較差,這正是影響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加快食品工業發展迫在眉睫

    食品工業是農副産品面向市場的主要後續加工業,在農産品加工業中所佔比重最大,因而對推動農業産業化的作用十分巨大。2000年,全國食品工業總産值、實現利稅分別為8434億元和1458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産值和利稅的9.8%和15.3%,是整個工業中為國家提供積累和吸納城鄉就業人數最多、與農業關聯度最強的産業。

    目前,我國已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農業將面臨著與國際競爭的嚴峻局面,處理好農副産品生産與加工轉化的關係,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産良性迴圈已迫在眉睫。

    如何面向市場,通過工業結構的調整,加大農副産品加工轉化的力度,採取“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形式,形成市場需要什麼,工業就加工什麼,農民就種植什麼,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産業,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

    因此,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對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與水準,實現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過渡,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加速農業産業化進程,提高農副産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內需,縮小我國農業與世界的差距,進而提高我國農業在WTO環境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準正從溫飽向小康邁進,這正是食品的消費結構加速變化的階段,我國加快發展農副産品深加工的市場環境已經形成。

    農副産品深加工工程啟動

    為加快食品工業的發展,早日實現農業産業化的戰略目標,自2000年3月始,國家計委有關部門就著手研究編制全國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將糧油、乳品、肉製品、果蔬、特色資源的深加工以及食品機械等列為農副産品加工重點發展行業,並報請國務院批准同意。

    國家計委于去年9月開始組織實施農副産品深加工食品工業專項工程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專項工程,採取了選擇一批食品工業的重點行業、重點省市區和重點項目,通過採取以點帶線,點線面結合、整體部署、分步實施的辦法予以推進。要求項目做到産品有市場需求,導向性強,示範作用明顯;有較好的原料基礎,採取“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企業綜合實力較強,項目規模效益明顯,技術水準屬國內先進水準,且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同時體現對西部和經濟轉型省區的支援等。

    近日,國家計委有關部門批准了首批糧油加工18個項目的立項,標誌著國家計委組織實施的農副産品深加工食品工業專項工程開始啟動。

    首批糧油加工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有大豆深加工、稻米深加工、小麥深加工、玉米深加工、特色油脂深加工、馬鈴薯深加工等內容,新增年加工能力總計209萬噸,項目建設總投資309597萬元,大部分項目建設期在2年以內,部分項目可于2002年底建成投産。項目投産後,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21億元,稅收10億元,利潤15億元。可解決直接就業近3萬人,使45萬戶農民增收。這項工作得到了各地區、特別是農業主産省區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熱情讚譽這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陸彩榮)

    《光明日報》2002-4-15

    


我國啟動農副産品深加工
“首屆大京九農副産品食品交易會”將召開
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呈現新特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