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入百色老區春耕  

    近日,記者在革命老區廣西百色採訪,到處都能感覺到科技給農民春耕帶來的快樂。

    淩雲縣伶站瑤族自治鄉伶興村伶內屯農民梁延藏一家人正在將秧苗拋向平整過的稻田,1畝左右的稻田,3個人不到1個小時就幹完了。

    記者問:“這樣丟下去,秧苗能活嗎?咋不插秧?”

    “這叫‘拋秧’,是新技術。秧苗不僅能活,每畝還能增産40公斤。”看著滿臉疑惑的記者,梁延藏解釋。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拋秧可以降低成本,1畝地少用兩三公斤的稻種;減少勞動量,以前四五個人幹的活,現在一個人就能完成;縮短週期,從下秧苗到拋秧15天就夠了,以前至少得1個月。

    離開了滿臉喜氣的梁延藏,我們來到了這個鄉的陶化村弄新屯。跟其他28戶村民一樣,去年剛從山頂搬下來的過山瑤族同胞韋氏妹,今年一下子就創造了幾個第一:第一次擁有了每人平均0.5畝像樣的田地,第一次用地膜種玉米,第一次種玉米良種正大619。提起在山上種地的日子,韋氏妹有説不完的話:“以前的地是‘瓢一塊,碗一塊,一頂草帽蓋三塊’,每人平均一畝山地還不到平地的三分,種了多少年的玉米,都長得像胡蘿蔔,一年到頭有半年靠救濟。現在山上種果樹,山下種玉米,國家還給補助。”

    田陽縣頭塘鎮頭塘村農民王建峰去年在武漢了解到種植“聖女”番茄的先進經驗,就在自家地裏種植。在他的帶動下,今年全村種了300多畝番茄,現在都已上市。

    記者問王建峰;“1畝番茄能賺多少錢?”

    “最少也能賺個五六千塊!”王建峰高興地對記者説。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像“聖女”、“櫻桃”等良種番茄,在右江河谷的四縣市已得到廣泛推廣,農民朋友正在享受優良品種帶給他們的快樂。

    據百色地區農業局的負責人介紹,去年百色水稻、玉米、水果、蔬菜、油葵、豬、羊、雞、鴨、鵝等良種覆蓋率比2000年提高了5%-8%,農戶平均增收20元至40元。(記者 周華 黃偉)

    新華社 2002-4-2

    

    


廣西百色華僑農場結束四十一年虧損歷史
“百色之路”旅遊熱廣東
廣西百色盆地考古新發現將改寫人類進化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