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美國最新報告稱中印將成國際能源主要需求國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3 日 | 文章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報告預測,國際石油價格將大幅波動,到2030年世界石油價格最低將為每桶34美元,最高將達每桶96美元

報告認為,中國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將導致交通業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

近日,美國政府發佈了2003年到2030年世界能源市場展望報告。在該報告中,美國計算能源消費與需求情況使用了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單位:以英國熱量單位(British thermal units,Btu)即根據各種能源品種所産生的熱量和消費情況來計算能源的供與求。英國熱量單位雖然讓許多人聽起來感到費解,不如多少噸煤或者多少桶原油來得直觀,但是應該説這在計算能源需求方面是相當科學的。報告預測,以英國熱量單位計算的全球能源消耗將以平均每年超過2%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將比2003年增長33.7%,而到2030年將比2003年增長71.5%。

石油需求增長將下降

在油價飚升的當前,人們最關心的自然是石油供需情況和價格。報告預測,到2015年全球的原油需求將從2003年的日均8000萬桶升至9800萬桶,升幅近四分之一。2030年將比2003年增加37.5%,增加到每天1.1億桶。由於去年就預測到今後幾十年裏世界石油價格將持續上升,且價格估計方面留下了一定的餘地,因此今年的預測價格仍保留在去年的預測價位上沒有大的變化,即以2004年的不變美元價格計算,今後25年裏世界原油價格將從前年的每桶47美元升至每桶57美元的高水準。考慮到多種因素難以確定,預測也留下充分的浮動空間:預計到2030年世界石油價格最低將為每桶34美元,最高將達每桶96美元。

要保持需求日益增長的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2030年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必須每天比現在多生産1460萬桶原油,非歐佩克國家的責任更大,須多生産2370萬桶原油,約佔增加量的62%。

報告與去年相比比較明顯的一個變化是:雖然當今石油需求的增長和價格的上升主要是由於各國經濟增長所帶動的,但是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將導致世界石油的需求增長放慢乃至逐步下降。今年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為日均1.19億桶,比去年的預測日均需求量減少了800萬桶。2030年則進一步下降。此外,居高難下的石油價格也將使其他能源品種包括生物燃料、液化煤和液化天然氣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比如,自從能源部從1990年開始發佈能源展望報告至今十幾年來,今年首次預計今後二十多年全球的煤需求量的年增長速度將超過天然氣增長速度,分別為年均2.5%和2.4%。

中印刺激未來需求

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的能源需求情況是美國能源展望報告中的重要內容。報告在分析今後20多年的能源需求前景時認為,世界能源需求增長主要是來自新興經濟國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國。報告中,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增長則遠遠低於亞洲發展中國家。

報告預測,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準今後將大幅度提高,估計到2030年,與發達國家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差距將縮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的能源消費增長量,將佔所有非經合組織國家消費增長總量的一半左右。

在商業能源消費(指商業以及其他服務業方面的能耗,最主要的是電力消費)方面,從目前到2030年,經合組織國家由於人口增長率低和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斷提高,將以每年1.1%的低速度增長。而非經合組織國家的商業能源消費的年增長速度則高達3.2%,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和印度。

世界能源消費的最大組成部分,即工業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將高於其他任何能耗領域的增長速度,2003年到2030年,年均增長2.4%。其中經合組織國家年均增長只有1.2%,而非經合組織國家的年均增長速度則高達3.2%,其中重要原因是由於經合組織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將高能耗産業比如鋼鐵工業轉向發展中國家。

報告還指出,2030年前,全球交通運輸能源消費將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其中經合組織國家的年均增長速度僅為0.9%,非經合組織國家的年增長率將為2.3%。由於2030年中國和印度加在一起的年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將高達5.8%,亞洲的汽車擁有量屆時將超過美國,導致交通業能源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其中中國的交通能源需求年增長速度將達4.1%,印度的年均增速也將為2.9%。(國際先驅導報駐華盛頓記者王振華報道)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