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戰略調整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在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國有經濟改革、非公有制經濟(以下簡稱“非公經濟”)發展進行了相關部署。對於國有經濟改革,提出:“一要堅持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積極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二要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推行企業年度經營業績和任期業績責任制。規範國有企業經營者薪酬制度。三要加快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繼續做好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産工作,建立依法破産機制。四要深化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改革,推進郵政、鐵路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要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産權轉讓,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要深化集體企業改革,推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發展。”

對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要“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為非公有制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放寬非公有資本進入的行業和領域,拓寬非公有制企業融資渠道,依法保護私有財産權和非公有制企業權益。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非公有制企業要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安全、環保等規定,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戰略調整

2005年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沿著壟斷行業改革和競爭性行業重組兩條線索進行。在調整中,“央企”之間的重組也在展開或提出思路。

1、壟斷性行業改革尚處“啟動階段”。2005年是中國改革的“攻堅”年,而壟斷性行業及其企業的改革則是攻堅重要內容之一,其對於中國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戰略調整關係重大。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非公經濟36條”)、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的改革思路。

在這種大的制度變革和政策環境下,總體來説,2005年中國在壟斷性行業改革方面有所啟動。民航體制改革方面,實行了政企分開和機場屬地化管理,出臺了社會資金投資民航業的規定;電信體制改革方面,四大國有運營商已完成改制上市工作,電信競爭格局在一定範圍形成;電力體制改革方面,區域電力市場試點工作取得進展、“大用戶”直接購電試點開始推進,《電力監管條例》頒布實施;鐵路改革方面,以行政手段撤銷了41個鐵路分局和2個鐵路公司,實行鐵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體制;郵政體制改革方面,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准;其他在城市公用事業改革、礦産資源探礦權和開採權體制改革、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進展。

在壟斷性行業改革中,放寬民營資本的行業準入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內容詳見“關於非公經濟發展”的相關部分。

我們認為,由於壟斷力量長期積累已經築起了較高的進入壁壘,而且這些壟斷之形成,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原來的政府干預形成的,所以,僅僅依靠放寬非公有制企業的市場準入,還不足於從內部促進這些壟斷行業的改革,只有政府部門包括國資委真正做到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真正從長期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角度考慮,並引導這些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自身改革,壟斷行業的改革才有可能深化。

2、競爭性行業國有資産重組艱難推進並出現新情況。前幾年,在“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指導下,大部分地方在推動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由於自2004年夏天以來對國有資産重組存在諸多爭議,加之操作方面原因,所以,2005年國有資本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重組推進十分艱難,有的地方出現“停頓”狀態。這表明今天中國的競爭性行業資産重組面臨“爬陡坡”的局面。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國有資本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重組出現了新的動向,一些地區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側重點發生變化,由“退”轉“進”,提出在一般競爭性行業和領域,國有資本要“進入”,所謂“優進劣退”。這種變化涉及到國有資本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的定位問題。我們認為,第一,在一般競爭性行業和領域,各種資本均可“競爭”,但這種“競爭”必須公平進行,現在的情況是,大型國企在相當一部分競爭性領域中佔據優勢,而佔據優勢又與國家政策支援有關,帶有一定行政壟斷色彩。第二,在我國目前情況下,讓國有資本“從一切競爭性領域完全徹底退出”並不現實,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期內國有資本將在競爭性領域還會存在,但當前的問題是,國有資本配置“過寬”和不合理的問題仍未完全解決,這方面戰略重組的任務仍很艱巨,應繼續推進。

3、在佈局調整過程中“央企”之間的重組初步展開。在這一年中,圍繞中央企業的主業定位及業務結構調整,中央企業間的並購重組有所推進,從而促進國有資産在“中央企業間”優化配置,這也是2005年國有經濟佈局調整和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據了解,2005年4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公佈了第二批共13家中央企業的主業,9月1日又公佈了第三批共34家中央企業的主業,這樣已經累計公佈了96家中央企業經過確認的主業。隨著主業確定和業務結構調整,這一年,“央企”之間的重組有所動作,如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重組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公司重組天津水泥工業設計院;中國恒天集團公司重組中國紡織物資(集團)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組中國寰球工程公司;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重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華僑城集團公司重組華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公司重組中國長城電腦集團公司;中國港灣建設(集團)總公司與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合併成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重組中國醫療衛生器材進出口公司等。中央企業由2005年初的178家減少到年底的169家。當然,這距離打造50~100家核心競爭力突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尚有一半多的“央企”需要重組。

在調整和重組中,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令人關注。截至評估時,2005年全年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數據尚未公佈,從2005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情況看,中央企業完成增加值、實現銷售收入、實現利潤總的是增長的,有些壟斷性行業或産品增長幅度較大,但這與壟斷有關。

4、調整後2005年底國有工商企業的總體格局。根據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目前國有的工商企業總計13.8萬戶,職工4300萬,其中中央企業169戶,職工1053萬(根據現在改革的進程,每年減少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大概是4000戶到5000戶)。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工業企業戶數佔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為17.5%,但由於國有企業規模較大且處在重要行業,故實現銷售收入佔40.5%,實現利潤佔46%。以上數據僅是“狹義的國有經濟”,未包括國有金融資産、也未包括國有事業單位資産,更未包括龐大的國有資源性資産,只是國有工商企業的情況。僅從“狹義”的這部分看,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還是很強的。

5、對下一步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調整的建議。

(1)推進以“突破壟斷性行業傳統格局”為重點的國有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國有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加快向重點行業和領域推進,包括向基礎設施領域、公用事業領域及其他壟斷性行業推進。對於壟斷行業,要區分情況分別加速推進。對於“自然壟斷業務”,如國家輸電電網、鐵路路網、航空網路、國家電信骨幹網路等,壟斷性較強,也要引入市場機制,允許非公資本可以以“參股”等方式進入,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對於“自然壟斷”之外的其他壟斷領域,比如電力行業的發電部分、民航鐵路電信的營運部分,本身具有很強的競爭性,根據競爭的原則,對這部分領域,非公資本可以以“各種”方式進入,可以獨資,也可以控股,可以合資合作,也可以搞項目融資。最後,對於一些過去限制或禁止進入的重要領域,隨著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對行業準入的解禁,比如公用事業、礦産資源的探礦和採礦權、教育衛生領域、金融服務領域、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等,非公資本也可以根據行業情況靈活進入。

(2)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繼續尋求國有資本的合理佈局。前幾年在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中,重點是放在一般競爭性領域,下一步怎麼辦?

繼續深化競爭性領域的國企改革。有人認為競爭性領域國企改革已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今後的改革應主要針對壟斷性國企展開。其實,壟斷性領域的改革固然需要啟動和攻關,但競爭性國企改革也不能放鬆,這一領域的改革目前仍很艱巨。

先看國有資本佈局。目前國有資本在競爭性領域與壟斷性領域的分佈大約是各佔50%,也即二者“平分天下”,這一佈局客觀上決定了競爭性領域改革的重要性。

再看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退出狀況。以遼寧為例,目前其仍有地方國企近4500戶,其中“國有獨資”企業所佔比例高達62.2%,且絕大多數企業分佈在競爭性領域;在工業部門,目前遼寧國有獨資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國有資産總量佔全省資産總量的75%,比重依然偏高。

還有就是競爭性領域國企的艱難生存狀態。目前全國仍有大約近萬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處於虧損狀態,某直轄市屬於工業領域的國企中,虧損面至今仍高達四成,其中多為國有中小企業。

總之,對競爭性領域的國企改革成果不要估計過高,這方面的任務還遠未完成,下一步應繼續推進這些領域的國有資本置換,而不應淺嘗輒止。現在我們仍堅持這一看法。(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006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