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1、“36條”標誌著非公經濟發展政策取得突破。2005年2月24日“非公經濟36條”(《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在充分肯定非公經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前提下,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七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放寬市場準入,公平待遇;二是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財稅支援;三是發展社會仲介服務,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四是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五是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六是改進政府監管;七是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非公經濟36條”是改革開放27年來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一部關於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其發佈實施是中國非公經濟發展政策的一項突破。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比重已從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超過1/3。特別是在一些一般性競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有的已經超過70%,上交的稅收已經佔全部稅收的43%,民間投資已經超過50%。

“非公經濟36條”發佈之後,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進一步指出,“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督。”

儘管決策層面關於積極發展非公經濟的思想比較明確,但是在貫徹落實“非公經濟36條”中還遇到很大阻力和障礙,甚至被指責“違憲”,這表明貫徹“36條”將十分艱難。

2、放寬民營資本行業準入剛剛起步。在市場準入領域方面,“非公經濟36條”在六個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一是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引入競爭機制,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這些壟斷行業和領域。二是加快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範招投標行為,支援非公有資本參與各類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三是支援、引導和規範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科研、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包括非營利性領域和營利性領域。四是在加強立法、嚴格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業。五是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按有關規定參與軍工科研生産任務的競爭以及軍工企業的改組改制。六是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支援非公有資本參與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

這一年,有關部門“開始”著手制定政策,放寬民營資本行業準入。

(1)石油領域。“非公經濟36條”發佈後,民企希望儘快放開在石油領域的限制權,並希望能獲得更多的油源,有些民企還準備向上游勘探業進軍。在此之際,國家發改委召集國土資源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單位研究制定有關各種所有制資本進入石油等礦産資源開採領域的資質和具體辦法(此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還召集有關單位和專家商討《石油天然氣法》的起草事宜,也涉及有關各種所有制資本進入石油等礦産資源開採領域問題)。

2005年6月29日,由3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加入的“中國長城石油聯合控股有限公司”在京成立,這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民營石油聯合企業,整合資産近100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石油勘探開採、煉油化工、進口貿易、批零銷售等。

與此同時,各地能源建設項目也有動作,如山東省向民營企業濟南聯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簽發了“年産100萬噸甲醇汽油、乙醇汽油、高清潔高標號汽油項目”的建設證並備案,這是“非公經濟36條”發佈以來向民營企業簽發的“首張”進入能源領域建設的“牌照”。

(2)電信領域。民營企業開始成為國內增值電信運營商之一。2005年9月1日,東星國旅獲資訊産業部批准,從2006年起經營增值電信中的呼叫中心業務,成為國內首家民營增值電信業務運營商。據信産部批復,東星國旅可跨區域在北京、上海、重慶、瀋陽等國內12個城市從事呼叫中心業務。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和電信運營模式的創新,預計民營資本將在電信運營領域有所作為。

(3)民用航空領域。中國民航總局發佈了《國內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試行)》,該規定從2005年8月15日開始試行,允許各種所有制主體(包括非公有制投資主體)投資除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外的所有民用航空領域,包括公共航空運輸企業、通用航空企業、民用機場、服務保障及其他民用航空相關項目。不過,規定同時強調要保證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重要的公共航空運輸企業和民用運輸機場保持國有控股。如明確規定,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國有控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所在地機場及深圳、廈門、大連、桂林、汕頭、青島、珠海、溫州、寧波等九個主要城市的機場也必須國有控股。

2005年3月4日,經民航總局授權,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向奧凱航空有限公司頒發《航空承運人運作合格證》,奧凱航空公司成為中國首家正式運營的私營航空公司。隨後,鷹聯、春秋等民營航空公司相繼獲准投入商業飛行。但上述三家民營航空公司只能經營“支線”運輸。

6月13日,國家民航總局正式下文批准東星航空有限公司在武漢籌建。這是中部地區獲准建立的首家民營航空公司,也是民航總局批准籌建的首家可以經營“幹線”運輸的民營航空公司。

據了解,目前國內還有十幾家民營航空公司正在申請籌備。

(4)鐵道運輸領域。鐵道部提出拓寬鐵道運輸領域的融資渠道,積極吸引地方政府、企業、民間、境外等資金參與鐵路建設。2005年國內首條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的幹線鐵路——衢州常山鐵路開工建設,2006年底擬建成投入運營,其中民營資本佔股32、5%。

此外,9月24日,在大連舉行的中俄地區經貿合作論壇上,“虎列鐵路”被俄中企業家雙邊理事會作為兩國合作的第二大重點項目隆重推出。“虎列鐵路”自黑龍江虎林市至俄羅斯遠東大城市列索扎沃茨克,全長56公里,由大連欣融投資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耶夫拉斯財團合作修建。這是民營資本首次進入跨國境鐵路建設。

(5)文化産業領域。2005年8月8日,國務院正式發佈《國務院關於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若干決定》,鼓勵和支援非公資本進入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博物館和展覽館、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藝術教育與培訓、文化藝術仲介、旅遊文化服務、文化娛樂、藝術品經營、動漫和網路遊戲、廣告、電影電視劇製作發行、廣播影視技術開發運用、電影院和電影院線、農村電影放映、書報刊分銷、音像製品分銷、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等領域,同時也支援和鼓勵非公有資本從事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出口業務;對於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等國有文化單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資本可以控股;非公有資本可以投資參股出版物的印刷、發行,新聞出版單位的廣告、發行,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音樂、科技、體育、娛樂方面的節目製作,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等國有文化企業,但其中國有資本必須控股51%以上;可以建設和經營有線電視接入網,參與有線電視接收端數字化改造,但這些業務中的國有資本必須控股在51%以上;允許非公有資本開辦戶外、樓宇內、交通工具內、店堂等顯示屏廣告業務,在符合條件的賓館飯店內提供廣播電視視頻節目點播服務。這是一份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文件。

《決定》同時要求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根據這些決定,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明確國家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産業目錄,以“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在“非公經濟36條”和《國務院關於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若干決定》有利政策的引導下,民營文化産業有望取得進展。

(6)公用事業領域。隨著“非公經濟36條”對非公資本進入公用事業的解禁,許多地方的民營資本擇機進入,通過購買企業産權,參與國有企業改制等多種途徑,開始向燃氣等行業發展。以青島市為例,包括新奧燃氣等民營企業已經從事燃氣等行業。當然,在操作層面還有定價等問題待解決。

(7)軍工行業。2005年5月27日,國防科工委正式對外頒布《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證實施辦法》,對民營企業進入國防領域進行“正名”與“鼓勵”。根據該辦法,民營企業及其他非公有制企業將獲准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領域。圍繞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國家還將陸續有系列政策出臺,包括關於推動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以及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軍品科研生産的若干指導意見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非公資本進入重要領域,已經開始制定政策,關鍵在於貫徹落實。

3、中央部門開始制定相關服務和管理措施。

(1)進一步治理向非公有制企業的“亂收費”。2005年4月18日,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繫會議發佈了《關於治理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等問題的通知》(國減負【2005】2號),確立非公有制企業平等的市場地位,對於那些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等行為進行重點治理,進一步規範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的收費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但是,我們認為治理向非公有制企業的“亂收費”的問題要打“持久戰”。

(2)開始醞釀拓寬非公經濟融資渠道。銀監會呼應“非公經濟36條”,明確了銀監會在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中的定位:“鼓勵、支援、促進、指導”。並推出十項措施,放權給商業銀行,支援商業銀行面對中小企業貸款,使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2005年7月28日,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指導各商業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業務。此後,銀監會又將拓展小企業貸款服務提高到銀行“擺脫粗放式經營”的高度。為促進小企業貸款,銀監會、央行在採取動作。此前央行在加息的同時,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小企業貸款的“利好”。

此外,10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頒布《關於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放寬了境內非公經濟企業的融資渠道。《通知》從2005年11月1日起執行,明確允許境內法人和自然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設立“境外融資平臺”,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從事股權融資活動,以滿足境內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同時,新規定也要求境內居民從“特殊目的公司”獲得的收入,應于取得之日起180天內調回境內,防止境內資産非法轉移境外。

(3)改進工商登記服務,加強監管執法管理。國家工商總局于8月4日發佈《關於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作用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通知》(工商個字【2005】第39號),要求所屬系統圍繞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公平競爭,改革市場主體登記管理制度,並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優質高效服務,加強監管執法和規範管理,促進個體私營企業健康發展。通知涉及行政許可、農民、下崗人員、大學畢業生、港澳居民等各類人員創業、農村經濟、第三産業等方面的登記、年檢、服務、行政執法等共21條。《通知》根據修改後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降低公司註冊資本的最低限額,允許註冊資本分期到位,允許個體私營企業自主選擇組織形式、經營範圍及經營方式。

此外,全國工商聯也積極推動“非公經濟36條”的落實。

4、地方政府落實“36條”有一定力度。據不完全統計,“非公經濟36條”發佈以來,大部分省市政府推出配套措施加以落實。如,河北省發佈了《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重點在“貫徹”;浙江省發佈了《關於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若干意見》,要點在“新飛躍”;廣東省發佈了《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強調要“加快”;河南省發佈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旨在進行“促進”;上海市發佈了《上海市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並公佈了促進小企業發展的38條政策;山西省建立中小企業發展轉向資金扶持制度,省財政每年拿出資金扶持中小企業;江蘇省和安徽省更注重制定中小企業法的相關法規;北京、湖南等地也都制定若干政策性意見。總之,各地積極性較高,大多根據新的形勢,出臺新的措施。

5、當前非公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和相應對策。隨著“非公經濟36條”及其配套措施的頒布,非公經濟已進入一個良好的發展軌道,但是,非公經濟在未來發展上,仍然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困難,還需要不斷創新。

(1)部分部門、地方意識形態和觀念滯後,影響配套制度建設。在“非公經濟36條”發佈後,有人竟認為這是“違憲”,加以抵制和排斥。部分地方、部門,處於自身局部利益考慮,觀念轉變滯後,可以改革的行政許可難以及時進行改革,從而阻礙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

(2)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併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中間協調作用。“非公經濟36條”雖然也有一些具體的規定(如規定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和合作金融機構,允許非公有制企業參與銀行的改組改制等),但是,畢竟更多的是一個基礎性的指導文件,在落實和操作中,因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和系統,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也會遇到“真準入”和“假準入”的博弈等。為此,促進非公經濟發展還需要更明確、具體的制度保障。非公經濟欲切實進入壟斷經濟領域、進入公共事業、基礎設施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切實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政府切實做到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切實改進公共服務,完善其自身對經濟發展的監督和管理。只有這樣,“非公經濟36條”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3)資本等要素市場建設滯後,也是影響非公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於中小民營企業來講,“融資難”是一個實在的瓶頸。而國內金融市場改革的滯後,使得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難以有效解決。現在理論界有一個聲音,認為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將有助於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民營企業體系外融資盛行的現狀來看,似乎有道理,但是,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組建民營銀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尋找民營資本的一個新的投資渠道。儘管民營資本在民營企業運營的風險識別和控制方面擁有國有銀行所沒有的資訊優勢,但是,在行業進入後,面臨風險更小的貸款對象,難保民營銀行不會拋棄民營企業。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需要金融業更深入的改革,切實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風險定價和風險控制能力,增強其根據風險定價貸出資金的動力和壓力。

(4)提高非公經濟自身素質是切實發展非公經濟的重要方面。非公經濟多從低點起步,經歷簡陋的粗放式發展階段,素質相對較為低下,公司治理也很不健全,“家長式”治理的弊端極其嚴重,違法違規經營的事情時有發生。面對逐步寬鬆的發展環境,其發展已經受到自身素質不高的嚴重制約。而且,民營經濟發展到今天,自身也存在産業轉型的問題。如何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的力度,由過去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集約經營模式轉化,也是對其自身素質的考驗。

對此,一方面要改進政府監管,通過有效監督管理和政府部門引導,加強對發展非公經濟的引導和政策協調;另一方面,完善公司治理,從各方面幫助民營企業提升自身素質。從這方面來説,民營企業自身面臨艱巨的戰略提升任務。(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006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