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年宏觀調控政策及機制改革的進展情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與前幾輪宏觀調控政策相比,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體現了穩健性、結構性和前瞻性的“三性”特點,既注重解決總量增長矛盾,又注重解決結構性矛盾;既注重短期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又注重長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協調性;在調控方式上也做了許多創新和改善,既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又注重通過完善宏觀經濟制度來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1、最近幾年加強與完善宏觀調控的幾個重要經驗

(1)政策的“三性”取向,是經濟保持平穩快速運作、避免大起大落的重要保證。“十五”期間各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8.3%、9.1%、10%、10.1%和9.8%,波動幅度不到2個百分點,是歷次五年計劃中波動最小的一次,這主要得力於宏觀調控政策的“三性”取向(穩健性、結構性和前瞻性)。

穩健型的宏觀政策是2005年宏觀經濟平穩運作的重要保證。2005年財政、貨幣、産業政策都保持了穩健性,宏觀調控延續了2004年的“突出重點,注重微調,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基本原則,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健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財政和貨幣政策採取偏中性的取向。

②調控的操作方式具有明顯的穩健性特徵。注重微調和預調,用點剎車代替急剎車。

政策的結構性取向主要是針對短期經濟增長的結構性不平衡及受結構性矛盾的約束,宏觀經濟政策注重保持總量的穩定增長與優化增長結構的結合,以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體現了對行業增長不平衡、地區增長不平衡、城鄉增長不平衡等的高度重視,標誌著宏觀調控由單向(一路松或一路緊)型設計向複合型設計轉變,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充分考慮各地、各行業的增長差異性。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也是一個明顯的挑戰。

政策的前瞻性就是努力使短期宏觀調控目標與中期穩定增長目標相一致。以控制供給為主的此輪宏觀調控從中期的角度看主要是反“通縮”,而不是表面看的是反“通脹”。受技術進步加快、市場的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供給過度膨脹的概率遠大於需求過度膨脹的概率。正因為如此,新一輪宏觀調控是加強對供給過度增長的抑制,防止由於供給過度引起新一輪生産過剩及通貨緊縮,以及引起當期資源供給的過度緊張、造成資源利用的嚴重浪費。正因為有這樣的政策考慮,未來再次發生通縮的概率明顯降低。

(2)宏觀調控手段更趨市場化,降低了過度的行政直接干預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例如,對此輪投資過熱的調控更加注意市場手段和法制手段等,配合以産業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使投資過熱逐步降溫。一是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實行較嚴格的土地制度,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依法保護被徵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對開發區項目進行治理整頓等。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採取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市場化措施,收縮商業銀行中長期銀行貸款擴張能力。二是制定並頒布了一批發展建設規劃、産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加強行業規劃、産業政策與土地、信貸、環保、安全等政策的協調配合。三是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技術水準低下項目的開工建設,嚴格控制樓堂館所等形象工程建設,控制城建打捆項目貸款。四是提高部分熱點行業資本金比例,房地産、鋼鐵行業資本金比例均提高到40%以上,水泥行業資本金提高到35%以上。

(3)將宏觀經濟政策的完善與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有機結合,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注重短期的效果,而且要兼顧長期的效果,在現階段短期宏觀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長期累積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的明顯約束,因此,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必須與體制改革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結合,特別是要通過深化宏觀經濟體制改革,使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如在對投資過熱的宏觀調控上,既採取包括經濟、法律、産業政策及行政性的調控措施,又出臺了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措施,以期逐步消除造成投資過熱的制度性基礎。200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投資體制改革決定》,隨後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法規和辦法。目前,核準制和備案制的體制框架基本建立,投資決策自主權和相應責任正在逐步落實到企業。再譬如,為了抑制房價的過快增長及促進房地産發展的軟著陸,在採取短期性的金融政策和土地調控等措施的同時,把完善房地産稅收制度和政策作為保持房地産穩健增長的長效機制。

(4)努力形成三大協調發展機制,保證經濟長期快速穩定增長。我們認為,未來10~15年間我國經濟可以繼續以年均9%~10%的速度增長,但這是一種可能趨勢,並不是一種必然結果。特別是高增長要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及較好的品質,必須要解決經濟增長中存在的結構失衡問題,即建立三大協調發展機制。一是高增長要能帶來就業的較快增長,從而使高增長的成果分享盡可能地普遍化;二是經濟增長要儘快擺脫對投資的過強依賴,轉為依賴投資和消費雙輪的協調拉動,形成投資與消費良性穩定發展機制;三是通過擴大內需和減少對外資和出口的過強依賴,形成內需與外需協調增長機制。

此輪經濟增長儘管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趨勢,但以上三個協調發展機制並沒有真正形成,表現為經濟運作中存在三大突出矛盾:

(1)高增長與低就業持續並存,就業的低增長使消費增長的後勁不足,使宏觀經濟高增長的穩定性受到挑戰。

(2)投資存在機制體制性的強衝動,使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投資,且投資的宏觀效率和微觀效率均不高,加劇了投資與消費增長的失衡,最後導致供需增長的嚴重失衡,通貨緊縮的壓力增大。

(3)內需增長與外需增長的失衡,對外資和出口依賴過度,資源配置扭曲。

2、2005年主要宏觀調控政策和宏觀體制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1)出臺了加強對房地産過熱發展的宏觀調控措施,使房地産投資明顯降溫。針對近幾年不少城市房價增長過快,投機炒作房地産行為比較嚴重的新形勢,2005年4月份,七部委聯合出臺《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即“國八條”,主要內容包括:強化規劃調控,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嚴格土地管理;調整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政策,嚴格稅收徵管;加強房地産信貸管理,防範金融風險;明確享受優惠政策普通住房標準,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實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銷售行為;加強市場監測,完善市場資訊披露制度。這八大調控措施,再結合上年的加息、提高房地産企業資本金比重等金融調控措施,從兩方面對房價及房地産投資過快增長起到了較好的抑製作用。一是徵收營業稅作為保持房地産穩健發展的長期機制的建立及完善,有效地抑制了房地産投機需求特別是惡性炒作行為;二是有效地改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預期,使消費預期和投資預期更加理性化。由此導致房價增幅逐季回落及房地産投資增長明顯放慢,國家對房地産的調控效果逐步顯現。2005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分別為9、8%、8.0%和6.1%,其中商品住宅價格分別為10.5%、8.9%和6.8%,房價逐季回落的態勢十分明顯;同時,投資增長明顯回落,向下調整的“拐點”基本形成,5月份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20.3%,比上年同期低5.3個百分點,比1~4月累計增長率25.9%回落5.6個百分點,其後各月的增長基本在20%左右小幅波動,即房地産投資到年中後已從過去持續多年30%左右的高增長平臺回落到適度快速增長區間,從趨勢來講,有繼續回落到下一台階調整的內在要求,即月增幅可能回落到15%左右或更低。

(2)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對投資穩健增長及活力增強起了積極作用。2005年為落實國務院《投資體制改革決定》,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投資體制改革,對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及提高經濟內在活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是完善相關的投資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繼續完善企業投資管理制度,發佈了《關於改進和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程式有關規定的通知》;積極研究制定關於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的配套文件,發佈了《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投資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啟動了中央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工作,各地積極開展政府投資“代建制”試點;2/3的省級政府陸續出臺了涉及核準制、備案制、政府投資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改革配套文件;在諮詢評估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二是放寬非公有制的投資準入,對經濟活力的提高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3月份,在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顯放寬了對非公有資本的準入,即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也允許國內非公有資本進入,並放寬股權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條件;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等。

改革和完善投資體制,對確立企業作為投資增長的主體及發揮民營企業投資的活力等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從實施效果看,約80%的企業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各級發展改革部門不再進行實質性審查,只需通過有關部門依法行政許可,企業可以自主進行投資決策。同時,需要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數量大大減少,改革後至2005年11月,發展改革委核準企業投資項目共434項,比改革前同期的709項減少了約40%。而放鬆非公有資本的市場準入及加快對文化産業的對內對外開放,將使民營資本的投資領域明顯拓寬,投資的積極性逐步提高。

(3)金融體制改革在多方面邁出重要步伐,正在醞釀整體性突破。2005年可以説是金融改革“試水”年,包括金融企業、金融市場及金融監管及外匯形成機制及利率市場化等許多方面都開始加快改革步伐,以適應經濟高速發展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步伐的需要。

(4)完善稅收及預算管理制度,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與其他幾項宏觀體制改革相比,2005年稅收體制改革相對滯後一些,主要是因為稅制的調整更為複雜,現有的利益關係對其約束更強。如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併問題,既涉及沿海地區的既得利益,又涉及到外資與內資利益的調整,而且調整對全局經濟增長會産生較大的影響。儘管如此,2005年在一些方面,財稅政策和體制也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一是稅制改革穩步推進。提前完成了取消農業稅的改革,使延續二千多年的農業稅成為歷史,這對減輕農民負擔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調整出口環節稅收政策,加強對出口貿易的調控;調整房地産稅收政策,加大對房地産市場投機炒作的調控力度;調整資源稅和資本市場稅收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完善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有關稅收政策,繼續推進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起草了《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二是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繼續深化。選擇6個中央部門及5個地區進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模擬試點,組織中央部門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考評試點;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覆蓋全部中央部門單位,新增20多個中央部門實施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以軟體行業為突破口,探索政府採購支援國內産業發展的有效方式。此外,加大對縣鄉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研究制定了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措施辦法,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建立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激勵約束機制。

(5)深化價格機制改革,在資源市場化、壟斷和公共産品定價機制改革邁出了新步伐。2005年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這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努力創建節約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關價格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

①推進水價改革。進一步明確推進水價改革的目標和任務,15個省(區、市)出臺了調整水價的措施,有的進行了階梯式水價試點。

②深化煤電價格改革。實施煤電價格聯動,各地煤電聯動方案相繼出臺,促進了電煤價格逐步放開;在東北區域電力市場開展兩部制上網電價改革試點;完善峰谷電價制度。

③醞釀並開始積極推進水資源、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品價格改革,使資源價格能夠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促進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

(6)進一步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促進外貿增長再上新臺階。2005年我國外貿規模再上新臺階,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4萬億美元,引進外資繼續保持600億美元的規模,對宏觀經濟的高位平穩增長作出了比往年更明顯的貢獻。這一巨大的成績既與外部需求強勁、産業競爭力增強有直接關係,也與不斷深化外貿外資體制改革所提供的有效激勵相關。2005年外資外貿改革主要內容包括:

①在外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減少和規範外貿行政審批,全面取消了工業品配額管理,實現工業品出口配額招標商品全部公開招標。

②在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方面,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監管辦法,制定並實施規範化、標準化的審批制度,建立外商投資審批責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頒布實施《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和《關於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準的若干意見》。

③在對外經濟合作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完善境外投資跨國並購前期報告制度,協調境外投資行為;加強境外投資績效評價和聯合年檢,建立由多部門組成的綜合協同監管體系;將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

④在建立加入WTO後過渡期的應對機制方面,認真開展WTO新一輪談判工作,為我國産業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健全符合WTO規則的産業救濟和産業保障體系。(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006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