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及宏觀體制改革的展望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1、2006年及“十一五”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儘管我國經濟在2003~2005年連續三年保持了10%左右的高增長,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且與一些長期累積的老問題交織,對經濟的平穩運作産生較大的壓力。這些問題包括: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度依然過高;部分行業的産能過剩問題凸現,不良後果開始顯現;物價增幅進入偏低區間,通貨緊縮壓力加大;就業增長偏慢,農民增收難度大;外需與內需增長的不平衡問題突出。綜合來看,2006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産能過剩與消費需求後勁不足的共同作用,可能再次出現通貨緊縮問題。2006年可能是此輪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集中顯現的一年,經濟增長速度適度回落是其基本特徵,預計GDP增長8、5%~9%,投資增長和出口增長將雙雙放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繼續回落。

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是:繼續堅持“雙穩健”的總體政策取向,重點是防止通貨緊縮,財政、貨幣和産業政策三大政策工具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的政策取向進行靈活操作,即對日益顯現的供給過剩問題,要繼續採取偏緊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適度壓縮投資需求增長,防止産能過剩的發展,同時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産業産品結構;對可能面臨的內需不足、通貨緊縮問題,要通過積極地促進消費需求增長,使內需增長保持快速穩定;為減少對外需增長的過強依賴,要逐步調整外貿外資政策。對此,提出以下五個建議:

(1)適度放鬆金融貨幣政策,防止通貨緊縮。在金融貨幣存在內在的緊縮傾向及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金融貨幣政策的重點要從防通貨膨脹轉為防通貨緊縮,同時積極優化信貸結構。一是適當提高貨幣供應量M1的增速,由目前的不到14%提高到16%。二是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增長,繼續嚴格控制過熱行業、形象工程的信貸投放,適度收縮城市基建和高速公路的信貸規模。三是加強信貸政策與産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西部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信貸支援,積極支援産業結構升級調整。

(2)繼續適度抑制投資總規模增長,優化調整投資結構。為防止産能過剩的繼續發展、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2006年要繼續把控制投資過快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即使2006年經濟增長調整壓力加大,也不能鬆動對房地産及重化工業投資增長的適度抑制。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特別是要繼續落實國家對房地産調控的各項方針政策,保障房地産行業實現“軟著陸”,同時,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投資,控制高檔房地産開發。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要加大對農村水、氣、電、路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斷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等公共事業投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準。

(3)推進産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2005年一些行業産能得到初步釋放,“十一五”的頭兩年則是産能釋放高峰期,産能過剩問題正在成為影響微觀經濟效益,並制約宏觀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重要問題。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緊迫問題,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源頭上抑制産能過剩的繼續發展,並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調整消化已經過剩的産能。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轉變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減少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投資的直接干預,發揮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二是繼續加強對投資的宏觀調控,控制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嚴格控制已經或將要出現産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增長。三是嚴格制訂與執行行業發展規劃和産業政策,制定較嚴格的技術、能耗、品質、環保、規模和安全標準,提高企業素質。同時,加快市場仲介組織的發育,發揮行業協會和宏觀管理部門在資訊引導上的作用。四是消除體制性障礙及提供必要的鼓勵措施,推動企業的兼併重組,提高産業的集中度,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強化優勢品牌,在一些競爭性的行業加快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增強行業的自我調整能力。五是加快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産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六是淘汰落後的生産能力。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技術水準低、不符合安全生産條件的落後産能。

(4)培育新的消費偏好,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引導培育新的消費偏好,建立高效節約的消費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培養適合中國人的新消費偏好。汽車、住房家庭普及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從經濟發展的目標來看,並不是要遏制而應順應這種需求的發展。但消費偏好要適應于中國資源的實際,這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新的制度安排。中國人消費重化工業品應注重輕型化或緊湊化,即普及千家萬戶的是緊湊型的汽車、緊湊型住房,城市結構設計也應是緊湊化的。我們的政策和制度就是要鼓勵這樣的居民消費偏好的形成。2006年及“十一五”期間擴大消費的重點是:

①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是擴大消費的最有效的機制。就業是收入之源,消費之本,在經濟處於“高增長低通脹低就業”的狀態下,消費需求不足問題將會顯現,高增長便難以持續。制定更全面和更加寬鬆的就業優惠政策,使就業增長逐步與經濟增長同步,將會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

②在住房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上,採取“穩房促車”的消費政策傾向。在“促車”上,重點是降低經濟型汽車的消費稅,各地要完全取消對經濟型汽車的歧視政策;在住房消費中,主要是擴大中低檔的住房供給,抑制商品房價格上漲,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③把擴大居民的服務業消費作為擴大消費的新的突破口。促進服務業發展要改變思路,應從刺激需求增長來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使服務業發展由供給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即以需求為導向,創造更多的“物美價廉”的服務産品來激發大眾服務消費的信心,不斷地釋放服務需求的潛能。增加服務産品需求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擴大服務業的對外對內開放。

④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優化城市結構、提高城市效率等,加快人口城市化進程,變農民為市民,使消費增長的基礎不斷擴大。

(5)在穩定出口增長與調整出口政策上尋求平衡。為了減少對出口增長的過度依賴和糾正資源配置扭曲問題,必須加快調整出口刺激政策,而為了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出口需要保持較快增長,否則經濟會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因此,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要在保持出口適度快速增長和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之間保持平衡。我們的初步想法是逐步調整出口退稅率,同時配合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合併,使目前過度刺激出口的政策逐步調整為適度刺激出口的政策,可分三年將出口退稅率調整到6%左右,其中對高耗能産品出口不僅不退稅,還要徵收出口關稅。

2、對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制的展望。

(1)以推進政府改革帶動其他改革,努力實現改革的全面突破。政府改革的重點是政府職能改革,政府職能改革是改革的“龍頭”,是決定其他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為如果政企、政資不分的問題不解決,企業就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也難以真正發揮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政府職能和管理經濟的方式不進一步轉變,就難以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進入後過渡期,經濟管理必須按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通行規則辦事,這對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因此,必須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職能改革要圍繞著以下四個方面推進:

一是政府不應該管的事一定不要管。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政府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商會和仲介機構的作用。

二是政府應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通過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措施,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失衡、矛盾問題,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效率,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要更多地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努力為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的同時,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傾斜,把領導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上。

三是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推進鄉鎮機構改革。依法規範中央和地方經濟社會管理的職能與許可權。

四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建立公正、透明的工作制度,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2)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十一五”期間擴大內需,有兩點可能明顯不同於“九五”中期,一是政策的重點可能有所變化,預計積極的財政政策仍將佔主導,但主要不是增發國債以啟動投資,而是放在改革和完善稅收體制和政策上,以減稅為重點,促進供給結構的優化,釋放消費增長潛能;二是擴大內需的重點在擴大消費需求上,對投資需求不是刺激,而是適度抑制,防止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生産過剩問題,但要重視改善投資結構、增加有效供給。要利用當前有利時機,抓緊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3)提速資源性産品和要素的價格改革。要抓住當前物價水準較低、經濟平穩運作的有機時機,加快推進資源性産品和要素的價格改革。要以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為重點,逐步形成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以推動結構調整和節約能源資源。重點在油氣價、電價、水價和地價四個方面建立相關的價格形成機制。油氣價格改革主要是實施以完善石油價格開掘機制、調節利益分配為中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推進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在電價改革上,放開電煤價格,逐步實施新的輸配電價管理辦法。在水價改革方面,“十一五”期間,按照試點先行、取得經驗、穩步推進、全面鋪開的原則,全面啟動各流域、區域水權制度建設試點,在取得經驗基礎上,鋪開流域水量分配和明晰水權工作,“十一五”末期,基本建立國家水權制度和水權轉讓制度。要科學編制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和區域水利規劃,逐步明晰初始産權;確定單位産品生産或服務的用水量定額,初步建立起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徵收等制度。深化水價改革,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並制定水權轉讓辦法。地價改革方面,重點是要完善地價形成機制,建立規範的基準地價制度。同時要加強政府對價格的監督檢查工作,加大查處不正當價格行為的力度。

(4)繼續深化投資體制及壟斷行業的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要在“廣”和“深”兩方面取得進展。核準制及備案制要全面鋪開,未出臺相關制度的地方要加緊制定相關制度;儘快制定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管理辦法和中央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追究等制度,抓緊出臺《政府投資條例》,規範政府投資管理。要繼續推進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電力、民航管理體制改革;組織實施郵政、煙草體制改革;研究提出鐵路體制改革方案;繼續推進供水、供氣等市政公用事業的改革,完善公用事業價格形成機制和監管體制。(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006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