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改革攻堅進程與挑戰——中國改革問卷調查報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2005年是我國改革攻堅拉開序幕的一年。如何評估2005年的改革,對正確判斷當前的改革形勢,深入研究我國“十一五”時期的改革攻堅,具有重要作用。為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設計了2005年中國改革調查問卷,主要面向中改院的網路專家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9份。這209位答卷專家的結構是:中央及地方黨政機關學者型官員佔33、49%;有政府背景的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佔23、44%;高校與民間研究機構的學者佔37、32%;其他方面的專家佔5、75%。

一、2005年的改革攻堅有多個亮點,也有多種爭論

有11%的專家學者認為2005年我國的改革攻堅有重大進展;65、31%的專家學者認為有一些進展,這兩者之和為76、31%;只有22、01%的專家學者認為2005年的改革攻堅進展不大。

1、2005年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取消農業稅措施的全面展開。2005年的農村稅費改革有重大進展。有45、06%的專家學者認為,取消農業稅措施的全面展開是2005年改革攻堅的一大亮點。

2、2005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在某些領域取得一定的突破。2005年是我國金融改革邁出重要步伐的一年,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制度改革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都是在2005年啟動的。從總體上説,2005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對這個判斷表示贊同和基本贊同的專家學者分別佔10、5%和66%,兩者之和為76、5%;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學者只有17%。

3、2005年我國政府轉型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近一兩年,各方面對政府轉型形成共識。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之一。如何評估2005年政府改革的實際進展,有47、8%的專家學者認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並取得一定成果;50、24%的專家學者認為進展不大。

4、2005年改革爭論凸顯改革制約因素。

(1)不同群體的利益衝突與某些改革的走形變樣是引發2005年改革爭論的主要原因。在回答産生2005年改革爭論的根源時,60、21%的專家學者認為緣于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衝突及由此産生的社會壓力;24、83%的專家認為緣于某些改革的走形變樣,這兩項合計為85、04%;也有8、08%的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2)制約我國改革攻堅的主要因素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和缺乏改革高層協調機制。制約我國改革攻堅的主要因素是什麼?50、99%的專家學者認為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22、65%的專家學者認為是缺乏改革的高層協調機制,這兩項合計為73、64%;也有10、94%的專家學者認為某些改革的走形變樣導致了既失利益群體的反對。

二、2005年的宏觀調控凸顯宏觀體制改革

1、2005年我國油電煤運緊張的根源在於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2005年我國油電煤運等出現緊缺的局面。37、46%的專家學者認為出現這種局面的最大原因是我國現階段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27、85%的專家學者認為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對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17、77%的專家學者則認為産生這種局面的根源在於我國資源的産權體制尚未建立。

2、2005年我國投資體制改革落實力度不大。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專家們普遍認為投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只有5、58%的專家學者認為2005年投資體制改革落實基本到位;62、49%的專家學者認為落實力度不大,需要加快推進;13、71%的專家學者認為投資體制改革在2005年並沒有得到落實。

3、2005年房地産市場調控成效一般。為了穩定房地産市場,國家在2005年利用多個政策手段對房地産市場進行了宏觀調控。對於這次調控的效果,18、23%的專家學者認為成效顯著;50、99%的專家學者認為調控成效一般;26、6%的專家學者認為成效不大,後兩者之和為77、59%。

4、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貿易摩擦頻發緣于多種因素。20、72%的專家學者認為,這是我國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18、23%的專家學者認為,這是由於我國外貿體制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的;18、17%的專家學者則認為,緣于我國企業自身存在的某些問題。持其他觀點的還有:15、43%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源在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14、87%的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相應的民間組織協調與國際社會的關係;而認為原因是“我國2005年的貿易順差比較大”的專家學者只有10、77%。

5、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時機已經成熟。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改革近兩年來爭論比較多。本次調查的結果表現了高度的一致,81、37%的專家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

6、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體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運用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機制不健全。持這一觀點的專家學者佔33、47%。也有25、87%的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問題在於中央與地方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24、53%的專家學者則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宏觀調控行為的行政化與微觀化趨勢明顯;認為主要問題是“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的專家學者佔12、49%。

三、金融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

2005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為下一步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某些改革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某些改革還需要加快推進。

1、匯率改革對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作用有限。2005年7月我國推出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專家的調查結果表明,這項改革的具體效果(使人民幣升值得到緩解的程度)有限。40、41%的專家學者認為,緩解指數僅介於0、2至0、3之間;28、49%的專家認為,緩解指數在0、4和0、5之間;認為緩解指數低於0、2的專家學者有18、13%;而認為緩解指數超過了0、5的專家學者合計只有12、96%。

2、通過上市能否達到改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有待觀察。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改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治理結構。2005年的上市改革措施能否達到這個目標,持比較樂觀態度的專家學者有51、01%;持樂觀態度的佔2、01%,兩者之和為53、02%;持比較悲觀觀點的專家學者佔43、97%;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學者佔3、02%,兩者之和為46、99%。

3、股權分置改革對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作用有限。2005年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是出臺了股權分置的改革措施。24、23%的專家學者認為這項改革對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發展有實質性作用;65、82%的專家學者認為有促進作用,但作用不大。

4、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不存在“定價過低”和“國有資産賤賣”的問題。2005年,交通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在海外上市。對於這些銀行上市的過程中存在的“定價過低”和“國有資産賤賣”等觀點,只有24、47%的專家學者認同,46、28%的專家學者明確反對;另有29、26%的專家學者持其他意見。專家所填的其他項意見歸納為18條,其中主要意見有兩類:第一是時間太短,難以判斷和説清(共10條,佔55、56%);第二是其發行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共8條,佔44、44%)。

5、穩定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機構的關鍵在於提供制度環境。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機構。對於如何穩定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機構,69、33%的專家學者認為,關鍵在於提供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制度環境;22、44%的專家學者則認為,應該制定可操作的具體實施步驟。

四、企業改革需要加大力度

1、壟斷行業改革進展緩慢。壟斷行業改革是我國改革攻堅的一個重點。2005年我國對郵政體制、鐵路體制和民航體制等壟斷行業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專家學者們認為,壟斷行業改革仍然進展緩慢。有18、07%的專家學者認為2005年壟斷行業改革有一定進展;53、22%的專家學者認為進展緩慢;還有24、01%的專家學者認為基本上沒有啟動。

2、“36條”的落實力度不夠。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36條)。調查顯示,62、25%的專家學者認為2005年我國在推進這項改革的實踐方面進展較小;只有16、5%的專家學者認為進展較快。

五、全面深化農村體制改革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1、需要多種措施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增收是中央和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問及採取什麼改革措施促進農民增收時,25、64%的專家學者選擇了“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21、86%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改革和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進一步縮小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19、82%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通過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來促進農民增收;選擇“進行産業結構調整,開展多种經營”的專家學者比例為16、48%;另有16、2%的專家學者選擇了“改革農業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和風險”。

2、鄉鎮政府改革應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專家們對鄉鎮政府改革方向的觀點比較分散,34、46%的專家學者認為,鄉鎮政府改革的方向應該是保留鄉鎮政府、精簡機構、轉變職能、增強其公共服務職能;26、03%的專家學者認為,撤銷鄉鎮政府,把鄉鎮政府改為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是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有14、66%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實行鄉鎮自治;23、04%的專家學者認為,鄉鎮政府改革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改革措施。

3、農村公共服務提供主體:以各級政府為主。在農村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既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農村的公共服務究竟由誰提供?71、92%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以各級政府為主,以民間組織為輔;只有24、63%的專家學者認為,農村公共服務應該以民間組織為主,各級政府為輔。

4、對農村合作醫療體制改革的目標存在分歧。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並預期在2010年建立完善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專家學者在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的目標上存在很大分歧:33、82%的專家學者主張“因地制宜”;認為應以“大病統籌”為目標的專家學者佔32、84%;認為應以“初級保健”為目標的專家學者佔31、86%。

5、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生存制度的缺失和存在的“官僚化”傾向。42、02%的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問題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制度環境缺失,法律不健全;36、61%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本問題在於自身,即它不能切實代表農民的利益,有“官僚化”傾向;有14、26%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本問題是“自身存在問題,缺乏發展資金和有效的組織管理”。

六、社會體制改革任重道遠

1、現階段我國公共産品提供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分配不公。55、84%的專家學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於公共産品分配不公平;25、59%的專家學者認為突出問題是公共産品的供給不足;另有15、63%的專家學者認為突出問題在於公共産品的使用效率低。

2、在教育事業中,中央政府應該重點投入的領域是義務教育。74、55%的專家學者認為,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中央政府應該重點投入的領域是義務教育;18、78%的專家學者認為中央應該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只有5、54%的專家學者認為中央應該重點扶持高等教育。

3、我國信訪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把信訪制度融合到人大體制中。信訪制度改革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確定信訪制度改革的方向,58、21%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把信訪制度整合到人大體制中;24、63%的專家學者認為,需要強化現行的信訪制度。

4、民間組織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積極作用凸顯。30、16%的專家學者認為發展民間組織是我國政社分開的前提,有百利而無一害;64、29%的專家學者認為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兼而有之,但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兩者之和為94、45%。

5、需要大力發展農民維權組織。44、12%的專家學者認為,需要有農民的維權組織以維護農民權益;52、94%的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目前需要農民維權組織,但農民維權組織需要在法律的範圍內行事。兩者之和,即贊成發展農村維權組織的意見專家學者佔97、06%。

6、現階段有必要成立農民工工會。在回答我國有沒有必要成立專門的農民工工會時,46、81%的專家學者認為有必要;27、21%的專家學者主張在沒有工會的地方應該成立農民工工會,有工會的地方應該將農民工納入在內;13、24%的專家學者則認為沒有必要單獨成立一個農民工工會,應該將農民工納入現有的工會中。

七、加快推進政府轉型是改革攻堅的重點

1、目前我國許多經濟社會問題産生的根源與政府轉型不到位相關。調查問卷顯示,目前我國許多經濟社會問題的産生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的缺位或越位。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快政府轉型的實際進程。

(1)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學費偏高的根源在於政府。69、21%的專家學者認為,我國高等學校學費偏高,主要根源在政府,即在教育産業化政策背景下,政府投入不足、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和監管不力共同造成了高校學費偏高的現象。13、15%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源在社會,即由於貧富差距逐步拉大,低收入階層一頭過重,多數人缺乏承受力。12、76%的專家學者認為,高校收費偏高的根源在高校,高校的暴利思想導致了高校的亂收費行為。

(2)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其原因在政府。56、08%的專家學者認為,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産生嚴重問題的原因是政府對醫療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存在某些誤區;27、85%的專家學者認為原因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存在某些偏差;10、36%的專家學者認為其原因在於我國腐敗勢力對醫療衛生體制的影響。

(3)煤礦生産安全問題的根源主要在於官商結合。2005年我國礦難頻發,公共安全問題引起全社會關注。37、54%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源在於官商結合,腐敗問題嚴重;23、38%的專家學者認為根源在於執法不力,執法部門有法不依、監管部門監管不力;18、17%的專家學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安全事故成本小、處罰輕,導致礦主安全意識淡薄。

2、下一步政府轉型的重要任務。

(1)政府轉型的重點是職能轉變。在問及“我國政府轉型的重點”是什麼時,30、94%的專家學者認為是轉變政府職能;18、89%的專家學者的意見集中在黨政分開;14、63%的專家學者認為重點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為政府轉型的重點應該是“政企分開”的專家學者佔10、40%。

(2)省管縣是減少政府層級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的五級政府體制效率比較低,需要進一步減少行政層級。有34、84%的專家學者認為減少政府層級應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29、24%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弱化地級市,實行省管縣”;28、45%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同時採取“撤銷鄉鎮”和“實行省管縣”兩個措施。

(3)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重點在於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實現財政資源分配的透明化與法制化。45、92%的專家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建立與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重點在於財政資源分配的透明化與法制化;33、51%的專家學者則認為,重點在於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另有11、17%的專家學者認為重點在於建立有效的轉移支付體系。

(4)政府的部分職能可以由民間組織來承擔。從調查結果發現,可以由民間組織承擔的政府現行的職能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農村經濟技術服務、慈善事業等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37、81%的專家學者持此觀點;第二層次,持行業管理(包括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執業資格認證、制定技術標準等)、代表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與化解社會矛盾觀點的專家學者,分別佔21、60%、21、05%和17、62%;第三層次,認為“應對突發事件,如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事件”可以由民間組織承擔的專家學者比例非常低,僅為0、83%。

八、“十一五”時期的改革攻堅會有實質性突破

1、“十一五”時期的改革將會在某些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專家對“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展望總體比較樂觀。76、09%的專家學者認為,改革將會在一些方面有實質性突破;而認為“十一五”時期改革進展不大的專家學者的比例只有16、91%。

2、改革的動力源於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産生的壓力。

61、48%的專家學者認為,“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期內,我國的改革動力來源於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産生的壓力。同時也有15、25%的專家學者認為,改革動力來源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推進;11、83%的專家學者認為來源於社會成員對改革的需求;另有10、94%的專家學者認為遵守WTO承諾以及相關的國際壓力是我國改革的動力。

3、政府轉型是“十一五”時期改革攻堅最為緊迫的任務。在問及“‘十一五’期間我國將要重點推進的幾項改革中,哪三項改革最為緊迫”時,39、69%的專家學者選擇了“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為“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最為緊迫的任務的專家學者分別佔20、64%和13、07%。

4、“十一五”時期政府轉型進程將有一定進展。專家學者們對“十一五”期間的政府轉型進程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十一五”期間政府改革將會有實質性進展和有一定進展的專家學者分別佔17、56%和62、88%,兩者之和為80、44%。

5、“十一五”時期,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程不容樂觀。自改革開放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成為我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十六屆五中全會也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28、57%的專家學者對此持樂觀態度,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會有實質性進展;44、83%的專家學者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會有一定進展,但進展不會很大;10、34%的專家學者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將基本維持現狀;另有16、26%的專家學者表示不好判斷。

6、《反壟斷法》有望在1~5年內出臺。《反壟斷法》是完善我國市場體制的一部重要法律。43、72%的專家學者認為《反壟斷法》有可能在1~3年內出臺;36、36%的專家學者認為,可能需要3~5年的時間;還有16、08%的專家學者認為,需要超過5年的時間;只有不到4%的專家學者認為有可能在2006年出臺。

7、“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改革最緊迫的任務是土地制度改革、鄉鎮政府改革、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和農村財稅體制改革。在問及“您認為‘十一五’期間農村改革中最緊迫的任務是什麼”時,26、93%的專家學者認為,最緊迫的任務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農村徵地制度與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25、12%的專家學者認為,鄉鎮政府改革,包括鄉鎮行政機構和鄉村事業單位改革是非常緊迫的任務;17、41%的專家學者則選擇了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農村財稅體制改革,包括建立農村公共財政體制的被選率也達到17、35%;選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專家學者的比例僅為7、09%。(苗樹彬匡賢明整理)(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2006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