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總體産能過剩 鋼材進出口可能出現"歷史性拐點"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29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鋼鐵行業總體産能過剩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8日公佈的數字顯示,2005年底全行業煉鋼産能4.14億噸,煉鐵産能3.91億噸,軋鋼産能4.2億噸。鋼鐵行業出現總體産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説,鋼鐵行業出現的總體産能過剩,是前些年盲目投資、盲目擴大産能帶來的。

他説,産能過剩導致市場供大於求,國內市場鋼材價格下跌,企業盈利空間縮小,部分企業虧損,有的停産減産。但同時,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處於上升通道的情況下,出現鋼鐵産能過剩,有利於抓住時機,推進鋼鐵工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全行業的發展品質,發揮有利作用。

羅冰生説,鋼鐵協會預測分析,今年的在建項目建成投産,將新增生産能力為煉鋼2500萬噸、煉鐵2300萬噸、軋鋼4300萬噸。另一方面,淘汰落後産能,提高全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羅冰生説,解決産能過剩和淘汰落後産能的問題,基本做法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政府層面工作來看,要嚴格鋼鐵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增産能;推進鋼鐵企業跨地區聯合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依據法律、法規推進淘汰落後産能;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消費、消化部分産能等。從企業層面來看,要實行以銷定産的方針,依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産;積極主動淘汰落後産能,提高企業競爭力;改進和完善銷售工作,規範市場行為。(記者 錢春弦)

中國鋼材進出口可能出現“歷史性拐點”

新華網上海4月28日電 中國商務部官員28日在上海説,中國鋼材進出口可能正在出現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從長期的凈進口轉向凈出口。

商務部外貿司官員馬繼憲援引最新統計數據説,今年一季度,中國首次連續3個月出現鋼材凈出口的局面,整個季度凈出口鋼材185.8萬噸。其中3月份出口創出歷史新高,出口量達281萬噸,進口量僅179萬噸,凈出口102萬噸。

自2004年起,隨著中國鋼鐵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新增産能的急劇擴大,國産鋼材對進口鋼材的替代作用日益顯現,其出口競爭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出口上升、進口下降”的趨勢不斷延續。

去年,中國鋼材和鋼坯合計已出現了46萬噸的凈出口量。但鋼材依然是凈進口,不過凈進口量已從2004年的1504萬噸大幅縮減到534.6萬噸。

國家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統計分析處處長黃國華説,中國鋼材出口目標地主要是南韓、美國和歐盟。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的鋼材,佔到中國出口鋼材總量的九成以上。

中國鋼鐵産能出現的階段性過剩,被認為是支撐中國鋼材出口增長的基本因素。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鋼材生産國,年産鋼已超過3.5億噸。2005年,中國粗鋼消耗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2%。中國國內鋼材表觀消費量經過連續3年20%以上的高增長後,出現大幅回落,遠低於同期鋼産量的增速,階段性供大於求使擴大出口成為中國鋼廠的“必然選擇”。

黃國華説,中國國內鋼價每噸低於歐美市場100至200美元的“價差”,也直接提供了中國鋼廠的出口動力。國産鋼材的進口替代效應也在表現出來,以往作為進口最大品種的鋼鐵板材,今年首季進口下降25.7%,而同期中國板材的出口則增長26.2%,佔到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的46.9%。

國際市場擔心中國鋼材大量出口會衝擊現有的市場格局。此間分析人士説,中國成為鋼材凈出口國可能會成為一個趨勢,但中國政府對鋼鐵業的産業定位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始終認為,不應過高估計中國鋼材出口增長的能力,中國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鋼材凈出口“大國”。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作局副局長賈銀松説,中國鋼材進出口要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運作,“立足內需為主”,保持合理規模,實現互補雙贏。

中國正在與世界上主要的貿易夥伴建立鋼鐵行業的官民對話機制,增進理解與合作,在協商的框架內解決貿易上的爭端。中日、中韓的鋼鐵業對話機制已建立起來,並在具體的貿易協商上取得了成果。下一步將在中歐和中美之間建立這種對話。

商務部人士預測,今年中國鋼材凈出口的局面可能還將保持下去。鋼材進口也將維持一定的規模,主要是取向硅鋼、部分高檔家電和汽車用鋼及部分特殊用鋼。全年鋼材進口量在2200萬噸左右,出口量在2300萬噸上下,凈出口量控制在100萬噸左右。(記者 李榮)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